七一社區        注冊

李志青:“五水共治” 重在民生 意在轉型

李志青

2014年02月10日14:06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五水共治”: 重在民生 意在轉型

近期,浙江在環境治理上出台新招,圍繞全省生命之源的“水環境”,提出了“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戰略規劃。筆者覺得這個戰略很好,好就好在它把“環境”回歸到“民生”的本質上來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這個戰略把“發展”的重點落到了“質量”上,通過“治水”倒逼出從“數量”向“質量”的轉型成效。就此而言,如果能夠較好地貫徹執行這個戰略規劃,那無疑將徹底扭轉並改善包括“水環境”在內的整個浙江的生態環境,使得浙江真正回歸成為“山清水秀”的山水之鄉。

“五水共治”的“五水”中,從污水、洪水、澇水到供水、節水,樣樣都與民生相關,但要說與民生關系最密切的,當然莫過於污水了。為何呢?從涉及面來看,“污水”影響的不僅僅是河流湖泊各個點上的水源這麼簡單,而且還往往危及“源頭之水”,譬如,一旦上游的水源受到污染,那麼“自上而下”的水流便很容易將污水擴散到中下游去,這樣一來,河流中下游地區便會深受其害,付出極大代價,同時承受各種未知的環境風險。因此,治理污水,看似為了改善水環境,但實則是在改善民生,讓老百姓在用水方面重新過上安全而放心的日子。可見,水環境實則就是民生環境,保護環境也就成為民生和安全的大事。

“五水共治”中的“污水”對於浙江水環境的重要性,還不僅僅體現在地理屬性上,其重要性更在於,“污水治理”表面上治的是“水環境”,其背后所治的其實是“發展環境”。直觀地看,污水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污染排放的直接產物,這意味著,一方面,“污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以往過分重視“數量”的經濟發展模式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治理污水也將對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倒逼,唯有徹底地改變發展的理念、政策和驅動力,才能真正將排污的口子堵住,並取得治水的實效。

故而,為了民生和發展計,我們當然有必要堵住“污水”的排放口子,接下來的關鍵在於,這個口子能堵得住嗎?口子堵住了,污水會不會倒灌回去,抑或最終又時不時地冒出來?

對此,筆者認為必須切實考慮並消化“污水治理”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在治污的同時如何同步促進發展,事實上,治污不是為了犧牲發展,恰恰相反,治污是為了謀得更好的發展。

在這個方面,相比於其他地區,筆者認為浙江有一定的優勢,那就是經濟整體的市場化基礎比較好,市場化的程度比較高,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浙江的民營經濟已經成長為主要的經濟力量,這看似不利於環境保護,事實上,這恰恰就是浙江提前於其他地區實現“五水共治”目標的優勢所在。

民營經濟固然有其一定的市場盲目性,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失靈,但民營經濟最大的好處在於,對他們而言,所有的外部約束都是剛性的,長期以來,他們已經適應了相對比較“嚴格”的政策環境,他們對於政策有著較高的調適能力。一旦環境領域的政策縮緊,民營經濟完全可以發揮其韌性上的生存優勢,將逐步增高的外部環境成本消解下去,事實上,這也是市場主導型經濟的優勢所在,即不會因為某項政策的改變而出現大起大落。

當然,這一優勢也並不意味著浙江便可以高枕無憂,在逐利的理性下,民營經濟固然可以及時調頭,或者升級換代,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可以選擇“出走”的方式來規避環境政策約束,尤其是當其他地區的環境約束相對較弱時,企業完全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對此,浙江必須做出預估和正確的判斷。一則,所謂“倒逼”,即便是真的“逼”走了部分產業和企業,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對此要有思想准備﹔二則,更加重要的是,“逼”走了污染密集型產業后,實則為新的產業騰出了發展空間,此時,政府應與市場一起,及時培育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來彌補“空缺”,如此一來,綠色生態的競爭優勢實為可期。

總之,從民生出發,立足於經濟轉型,開展“五水共治”,筆者舉雙手贊成。但從長遠計,浙江務必緊緊圍繞這個“治”字,通過技術手段、經濟手段、制度手段等多管齊下,發揮浙江自身的各種優勢,力爭建成科學的環境治理體系,如此才足以真正建成“美麗浙江”。

【作者為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