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以特色文化產業推動地方發展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調研組

2014年02月07日11:13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以特色文化產業推動地方發展

2012年中山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99.12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的4.07%。中山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起步較早,行動迅速,改革深入,運轉良好,成效顯著,基本完成了中央、省既定的文化體制改革目標和任務,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打下良好基礎,2011年和2012年兩次獲得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稱號。

從2008年至今,中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建設文化名城和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戰略部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投入增長幅度明顯高於同期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中山特色品牌文化活動不僅項目多、影響大,且亮點紛呈。如孫中山文化節、“中山杯”華僑文學獎等被列為廣東省重大文化項目並被寫進《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孫中山文化”深入人心﹔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個,中山市、黃圃鎮、翠亨村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村﹔生態文化建設成績突出,2010年獲國家生態示范市稱號。由國家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廣東省文化廳等聯合舉辦的“中國(中山)國際游戲游藝博覽會交易會”作為常年展會落戶中山,港口鎮被授予“中國游戲游藝產業基地”稱號,小欖文化藝術品產業基地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沙溪休閑服裝服飾博覽會、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已連續多年舉辦,中國(大涌)紅木家私博覽會、中國(三鄉)明清古典家私文化博覽會、中國(古鎮)綠博會、廣東(民眾)水鄉文化節、東升脆肉鯇旅游文化節、黃圃食品文化節、石岐休閑文化節等等,對全市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山市以特色文化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給我們以諸多啟示。

堅持文化體制改革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加強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角色轉換,由辦轉管,隻負責監管工作,辦文化的事情交給市場。要劃清兩條界限——政府與市場的界限,黨委宣傳部門與政府部門的職責界限。要不斷進行摸索和體制創新,走出一條新型的文化管理體制路子。

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是要大力狠抓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下一步的工作重點要從城市向農村傾斜,狠抓鄉鎮、社區(農村)二級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建設一批網絡、廣播、電視設施、文化站、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目標。二是要照顧到普通民眾,更多地向弱勢群體傾斜。凡是公共文化設施要免費向社會開放,讓社會較低層的民眾,特別是打工一族能夠有機會免費享受公共文化的實惠。一些經營性的文藝演出、電影等,也應採取政府補貼的形式,廉價讓市民觀看。政府在政策上、資金上支持文化信息公共資源共賞共享,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大餐。

堅持發展文化事業與經濟產業相結合,大力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一是實施品牌戰略。創建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著名的品牌,讓文化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二是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我省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如深圳、東莞等文化創意產業規模較大、產值較高,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要加快發展步伐,在政策、規劃、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加以扶持,推動發展。積極規劃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展工業商標設計,培育設計人才,壯大文化創意產業,把文化創意要素融入經濟產業之中,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各地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三是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各地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地域文化、華僑文化、商業文化、書畫文化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資源豐富。對文化品牌要大力宣傳報道,使之成為地方的一張文化名片,從而助推建設文化強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