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觀潮

細說賢者與能者的排序

毛志成

2014年02月06日15:05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細說賢者與能者的排序

中國自古就很看重一個“賢”字。所謂“賢”,通俗地說無非是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有一定的精神品位,這其中就必須包括無私、辦事公平。至於是否有高於別人的特殊智慧、特殊本領固然重要,但又不一定是第一位的。

與賢者相輔的,還有一種人叫作“能者”,即有很高或較高本領的人。這種人如果有大德固然好,即使在道德上有些小毛病也不必苛求。

中國古代在處理人和事的問題上,最正確也最理性的理念之一就是八個字: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也就是說:由賢者去當一個群體的最高領導者,由能者處理一應具體之事,而且必須服從最高領導者的領導。

反過來行不行呢?十之八九是不成的。比如說,由能者當最高領導者,不考慮這樣的人是否賢德,最終是辦不成大事的。舉例說,《西游記》中的一行取經人,如果最高領導者不是唐僧而是孫悟空,《三國演義》中的最高領導者不是劉備而是諸葛亮,《水滸傳》中的108名好漢的最高領導者不是宋江而是武鬆、魯智深、孫二娘,事情很可能亂了套。同樣,后來的某些名牌大學的校長,隻由具有很高學術成就的人來當,不理會他是否有道德聲望,能否將其他教授團結在一起,能否辦事公平,那樣的大學校長是當不好的。當然,賢者也必須有一定的智能,而智能不足的“老好人”隻能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

我們雖然希望賢者與能者由一人兼之,而且這樣的人確實存在,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不會成為普遍現象。因此在尊重(包括敬重)賢者與能者的同時,還是要講求一點在權威上的排序問題。我認為“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更有益於把事情辦好。把話說得再通俗些就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第一把手,必須首先是賢者。若是為官有能而不賢,本領很大但私心太重,兼之任人唯親、拉幫結黨,最終的結果必然是禍國殃民。而他本人的官運也不會長久。

什麼是真正的賢官?良知、良能的有機統一之謂也。什麼是良知?其實就是正義、正直、正派。什麼是良能?其實就是所具備的本領(不論大小)都用於利國利民。加在一起,就叫賢官。 “賢者在位”的另一個很重要的特質是:不把頭銜、官級、職位、權力等等看成個人資本,而看成社會正能量的一種整合。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各種機構、部門、團體、行業的領導者也必然會越來越多,其中的等級也會越來越多。這些人之中,能力的高低固然是對一個人進行業績評定的標准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賢良。

中國古漢語中的“賢”字,千百年來的褒義和貶義都有偏頗性。時而把“賢”的標准定得超高,一提到“賢”就聯想到“聖賢”,好像大多數人連想都不敢想。時而干脆把“賢”字從現實社會中抹掉,好像隻有“能”才是人們的仰視對象。連貪官、污吏、惡徒、騙子隻要有“本領”,也不乏吹捧者。殊不知不賢之人都是社會的贅瘤,也都是正常社會、先進社會必須切除的對象。而隻有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才是世之幸、民之福。

最后說一說“能者在職”的問題。真正的能者在職,根本的一條是忠於職守、勤於職事、精於職業,而至少不瀆職、不誤職、不違職,不濫用職權。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的最大希望還是那一條: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