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轉型期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策略

黃秀蓉 葛萬軍

2014年02月02日10: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轉型期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策略

  加強環保施工管理,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污染,是有效預防與降低城鎮化進程中環境污染的舉措。圖為施工現場架設的防塵網,它能夠緩解施工灰塵對環境的影響。 資料圖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轉型期。加強轉型期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是推動我國經濟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外延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環境資源破壞型到環境資源友好型的轉變,進而實現經濟、環境、資源、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與現實選擇。

  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不平衡,給環境保護與治理帶來挑戰。一段時期裡,我國實行的是先開放沿海,再發展內陸,最后推動中西部協調發展的漸進式模式,造成沿海與內陸、內陸與西部之間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往往會造成先發展地區向后發展地區轉移高污染產業,后發展地區為趕上先發展地區不惜環境資源代價發展經濟。其結果是先發展地區在經濟發展后治理環境,后發展地區在先發展地區治理環境時污染環境。這種階梯式進程的“先發展后治理”的局面,使環境治理變得更加復雜。

  環境治理面臨城鎮化進程的巨大挑戰。一是人口向城鎮大規模聚集,加重城鎮環境污染。隨著城鎮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鎮將出現垃圾劇增、水源緊缺、空氣污染加劇等情況,垃圾圍城現象、霧霾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與城鎮人口短時間膨脹有很大關系。二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三是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轉移,使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環境文化還沒有真正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有效的環境治理。環境文化倡導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平衡,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七大以來,黨和國家大力推進環境文化建設,先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文化建設,但是社會中還存在著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先污染后治理等觀念或行為,特別是環境事故頻發,卻缺乏有力的懲治力度,充分說明環境文化在整個社會中還沒有真正形成。

  加強經濟轉型期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必要性

  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美麗中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是黨在新時期執政理念的新體現。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是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來達到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標。隻有加強環境治理,做到防治結合,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大氣污染治理,才能真正實現山清水秀、天藍地淨、綠色低碳、道法自然、幸福和諧的生態文明新局面。

  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是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現實選擇。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轉型期: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經濟,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改善民生的緊迫現實要求我們必須有效降低經濟發展成本,走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新的發展道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有效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是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需要。全球環境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環境安全影響巨大,我國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將一些“污染密集型”企業、“夕陽產業”以及本國淘汰或禁止的工藝,轉移輸入到中國,使我國接收的外來污染日益增多。二是出口主導型經濟與相對落后的技術創新能力,使我國成為資源輸出國,造成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消耗,從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三是環境問題國際化后,作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我國承受的國際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這將給我國的環境治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我國要想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必須在大力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

  經濟轉型期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策略建議

  高度重視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與治理,堅持整體布局、科學規劃,有效預防與降低環境污染。一是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合理的城鎮化道路,優化城鎮區劃布局,在規劃城鎮建設時以環保評價為依據,將建設與環保高度融合,確保城市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二是堅持走“綠色城鎮化”道路,盡量擴大城市綠化面積,努力降低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三是加強環保施工管理,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嗓音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廢污染等。四是堅持城鄉建設與環保統籌發展,遏制城鎮污染向農村擴散,造成再污染。

  積極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文化,建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長遠機制。一是強化環境文化的政策制定,制定更加科學的環境保護政策與環境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為環境文化建設提供全面有效的政策保障與法制保障。二是加強環境理論研究,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開展環境文化理論研究和探索,詮釋環境文化內涵,為環境文化建設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三是採取多種形式加強環境文化教育和宣傳,在全社會樹立綠色環境倫理觀。加強全民的環境憂患意識、科學意識和責任意識,使環境文化觀念熔鑄於人們的思維和日常行為之中,實現國民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關注與自覺實踐。四是積極推動環境文化體制改革,激發環境文化的動力和活力。支持環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扶持建立環境文化市場體系。

  建立“六位一體”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架構,強力推動多種途徑的統一協調和整體推進。進一步大力倡導美麗中國、生態文明中國,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績評價體系、干部考核體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財政稅收體系,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及其環境保護責任等重大問題。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充分利用產業政策、財稅金融政策引導推動現有粗放經濟活動的集約化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在社會公共領域,堅決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積極推動NGO等社會組織的發展,加強公眾力量參與環保的廣度和深度。積極推進環境與文化的融合,建設環境文化,增強公眾環境保護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經濟效益,降低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本。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全球環境保護與治理中爭取主動。一是要加強全球環境意識,開展全球環境治理專項研究,根據國際環境發展變化及運作規則建立自己的環境外交策略。二是要加強環境治理外宣工作,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維護權益,樹立形象,積極爭取環境治理國際話語權。三是要加強全球環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為我國參與國際環境合作提供人才儲備及智力支持。四是要大力引進先進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經驗,總結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實踐經驗,並將其服務於我國的經濟轉型與發展,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及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文系公安部公安理論及軟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項目〔2011LLYJTJSJ034〕的階段性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