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別讓城鎮化沖淡年味

柳 霞

2014年01月31日10:5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別讓城鎮化沖淡年味

馬年春節已經到來,怎麼把春節過出濃濃的“年味”,不僅是尋常百姓家重要的生活話題,更是學界和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社會課題。

目前,城鎮化進程正在我國穩步推進。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更加有效保護和傳承以春節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一項重要舉措。近日,“讓春節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而不至於因為城鎮化出現斷裂”成為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四屆春節文化論壇的核心話題。

有“年”沒有“味”:城鎮化中春節何去何從?

“保護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過春節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我們不能夠鋪設一公裡的鐵路就讓一個傳統的村落消失,更不能讓我們的青年人拿到城鎮的居住証之后,和千百年來農業文明創造的諸如春節等傳統文化變得陌生、變得無關。”

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看來,城鎮化的過程中,妨礙保護傳統文化和文化多樣性的原因比較突出的是兩個問題。首先是農村的空巢化。“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都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當農業社會產生巨變,從生活方式到生產方式都不同於以往,農村的居民越來越少,農村空巢化的時候,原來的農村恐怕擔負不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對此,田青解釋說,“許多過春節的形式恐怕在農村傳承有困難,尤其是一些需要一定技藝水平的活動和需要高度組織性的活動就更不容易開展起來,因為年輕人都到城裡了,老年人和兒童無法實現。”

第二個問題是,進城的農民變成市民后,徹底和自己的鄉土文化斷裂,迅速接受城市的“主流文化”。“山東的農民到了北京很少再唱呂劇、柳子戲和山東快書,他們看的是電視劇,唱的是流行歌。他們也不會再保留對傳統節日的記憶和親切感。農民工進城對城市文化的吸收速度是驚人的。假如沒有全社會的共同的認識或者有效措施,恐怕文化的同質化速度會很驚人。”田青感到擔憂。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人類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李鬆同樣持有悲觀態度,他甚至用“失魂落魄”來形容當下春節的境遇。節日經濟的過度市場化對春節文化的摧毀是李鬆最為擔憂的問題。“節日的市場性也就是它的經濟表達,絕不是我們現所理解的那樣。年節的市場比如年貨、年俗有其自己的民間特點,並不應該大力鼓動百姓消費。眼下所謂的經濟推動,在另一個角度摧毀年節的本來的經濟內涵與文化內涵。應該給傳統文化一個自己的空間,讓老百姓擁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年貨,感受到歷史的傳統。”李鬆說。

研究傳統文化:學界研究離老百姓越來越遠?

“我們的心態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態取得一致,這樣才能更好地使我們的學術發揮社會效益。我們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態在我看來主流上是健全的,並不像一些人想象的所謂不自覺,好像隻有學界自覺。我倒覺得,我們過分強調我們自覺的時候,倒是有點偏斜的心態,不一定有老百姓的文化心態正常。”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鐵梁提出“用身體民俗學的眼光看春節”。

“民俗學本來就是關心身體的,結果卻是剛好相反,學界很多學者做起了一種理性主義的文章,特別是所謂民間故事的類型比較、節日儀式的類型比較,越研究越離老百姓遠,老百姓講故事的時候沒有考慮哪個類型、包含哪種母體,我們卻認為他們不懂我們懂,越來越與老百姓的話語發生分裂。”基於這種分析,劉鐵梁指出,我們研究春節或者研究傳統文化,都是由專家來進行的,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廣大人民群眾是春節文化或者傳統文化的實踐主體,忽略這些來自群眾的個人經驗描述,以及這些最為重要的研究資料或者史料。

節日必須有固定的社會取向:節日的公共服務怎麼做?

“春節是節日,並非一般的假日。節日和假日,看似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差別表現在哪裡?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假日沒有社會取向,而節日必須有固定的社會取向。所謂社會取向是指全社會所有的人都會按照傳統的習慣向著固定的方向去行動,而不是各行其是。這個方向就是團聚。”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舒乙一語道破春節的公共性。

李鬆強調要給“回家以尊重”,“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對百姓的團聚給予重視。我認為高速路的免費應該照顧回家的人,而不是照顧旅游的人。但是現在高速路免費,是倡導旅游,反而造成了大家都堵在路上。有些城市已經開始有專門的交通為外來務工者開通,這是一個城市的態度,體現了一種積極的社會創造。”李鬆還認為,春節假日的時長同樣應該考慮吸收少數民族的年節,使得春節變成一種多樣性的春節。

“今天的春節,沒有給年輕人應有的空間,傳統的年節和其他節日,要給年輕人大量的社交安排及社區活動。現在沒有這個出口,年輕人必然要在現代化的通信和物流條件下,創造一種新的狀態,如‘1111光棍節’這樣的節日。這種選擇走在了國家和社會的安排之前。年輕人的節日訴求也是社會應該給以足夠重視的問題。”

春節是節日氣氛最濃、活動內容最多、影響范圍最大的傳統節日。它凝結著民眾的智慧、寄托著民族的情感,積澱著民族的歷史,蘊含著民族的精神,成為炎黃子孫永遠不能忘懷的先民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

李鬆強調,政府要有文化治理的藝術。春節應該有神聖性和歸屬感,國家應予以高度重視。春節要有國家對文化的建構,體現國家對全體國民的祝福。春節還應該更多體現出社會平等的概念,讓弱勢群體等充分感受到來自社會各個組織和相關機構的關懷和照顧。“唯有節日讓全社會都露出微笑。春節一個非常具有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時間。如果全社會都能夠在春節期間全體露出微笑,這個社會會更美好”李鬆說。(本報記者 柳 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