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徐藍:一戰史研究的新問題新進展新觀點

徐 藍

2014年01月27日08:11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一戰史研究的新問題新進展新觀點

  ▲1917年,北洋政府對德宣戰。由於歐洲大部分男性被軍方征用,導致勞動力短缺,中國派出20萬勞工參加到協約國方輸送戰略物資。圖為扛著炮彈的華工。

  ▲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男人長期服役,大量的傷亡需要不斷補充兵員。圖為一戰時期俄國軍隊的光頭婦女營。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國際學術界非常重視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把爆發於1914年的“大戰”,當作歐洲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歐洲學術界打算從2014年開始,連續五年將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研究的主題之一,這一學術動態值得我們關注。就我國史學界來說,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成果相比,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研究相當薄弱。這裡,我就近年來一戰史研究的一些新觀點和一些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作簡單探討。

  關於一戰爆發的原因:須寫一部從1870年甚至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歐洲外交史,才能看清根源

  關於一戰爆發的原因,除了認同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所指出的帝國主義是侵略和戰爭的根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之外,還要研究這場大戰爆發的遠因和近因。就遠因也就是基本原因來說,要從更長的歷史時段來考察。實際上,基本原因如此復雜,且年代久遠,因此必須寫出一部從1870年甚至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歐洲外交史,才能看清它的根源,有些問題需要追溯到路易十四時代,甚至查理曼時代。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交戰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軍國主義、秘密的同盟體系、民族與民族主義、種族、宗教、民主、教育、群眾心理、大眾宣傳等都有關聯,因此要從歷史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察。

  就近因來說,主要是指對戰爭爆發的直接責任的問題的研究,其時間和研究對象一般是從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到9月4日英國宣布英德處於戰爭狀態的這38天的時間裡發生的一系列外交交涉和事件,以探討和揭示相關各國的戰爭動機。由於經年累月的大戰一天天激烈殘酷,完全超出了當時各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設想,因此所有參戰國的領導人都發表戰爭演說,申辯自身的行為無辜,而把發動這場戰爭的責任推給對方,最后憑著孰勝孰敗來決定發動戰爭的責任。因此,《凡爾賽條約》第231條規定:德國及其同盟國應當承擔戰爭的責任。但是,1919年以后,特別是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后,德國並不承認自己對戰爭負有責任,加上許多外交文件的陸續出版和名人回憶錄的出現,更促進了對大戰爆發的近因問題的探討。這些研究的基本看法是:戰爭的責任並不全在德國,協約國也負有其責﹔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協約國的責任大於同盟國。

  關於一戰對參戰國的影響:一戰引起了西歐主要參戰國家明顯的經濟社會變革

  一戰對主要參戰國家引起的經濟社會變革是明顯的,然而長期被忽視。例如:大戰與政府職能的變化。曠日持久的大戰使各國政府都加強了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從而政府機構的職能有所改變。戰爭初期,由於沒有一個國家預料到這會是一場長期戰爭,因此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對國內的經濟活動進行調節。隨著戰爭的延長,到1916年,各國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政府的專門機構,包括各種局、署機關和專門委員會等等,以便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干預私人企業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從總體上控制經濟生活。另外,為了掩蓋長期的無效戰斗和駭人聽聞的人員傷亡,使民眾支持戰爭,各國政府也都極力控制社會輿論,從而控制人們的思想。他們還禁止罷工,提倡節衣縮食,將民用品特別是奢侈品的生產降到最低限度,力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富、資源甚至道德取向都引向贏得戰爭勝利的唯一目標。

  又如:大戰與婦女地位的變化。這是大戰使交戰國社會發生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男人長期服役,大量的傷亡又需要不斷補充兵員,因此就連原來可以免服兵役或體質不健康的男子也要應征入伍,這就使大量婦女進入工廠和管理部門,接替了許多過去被認為隻有男子才能承擔的工作。以英國為例:大戰中的英國婦女甚至組成了軍隊婦女團隊(在俄國軍隊中也有女兵服役)。盡管婦女得到的工資相對較低,但是千百萬婦女的個人生活與眼界從家庭轉向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生活,成為社會勞動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婦女的社會地位獲得了提高。1918年30歲以上的英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

  關於一戰與戰后國際關系:一戰推動了反戰與和平運動,歐戰的反戰情緒,與英法30年代綏靖政策的形成存在重要關聯

  這是戰爭與和平關系問題中的一個十分具體而重要的問題。它至少涉及四個問題:其一,要求和平和進行革命之間的關系。隨著戰爭的長期化和極端殘酷性以及交戰各國經濟危機的加深,人民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后方,許多人拒絕服兵役﹔在前方,一些士兵拒絕執行作戰命令。到戰爭后期,反對戰爭、要求和平成為一些國家發生革命的重要動力。“和平、面包、自由”是1917年的俄國革命、1918年的德國革命和奧匈帝國境內革命的普遍口號,並成為促進戰后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各國民主化進程的推動力量。

  其二,涉及歐美各國戰后和平運動的發展。大戰的爆發使戰前的和平運動遭受沉重打擊,戰后歐美各國的反戰與和平運動得到了大發展。例如,1919年,英國在倫敦修建了塞諾塔夫紀念碑,從此,每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日,紀念碑前都堆滿了鮮花和由紅色的小花做成的花環,前來緬懷那些在一戰中犧牲的人們,並表達自己的反戰與和平訴求。另外,據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當時在歐洲很多主要的戰場上,都出現了很多的罌粟花。后來在英國佩戴罌粟花也就成了一個標志,以紀念戰爭當中的死難者,同時也記住戰爭,祈禱為和平做出更多的努力。

  其三,涉及國際聯盟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不僅使各國人民渴望和平,也使一些政治家考慮建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能夠保障和平從而保護列強利益的國際組織。這個組織就是國際聯盟。盡管國際聯盟並沒有能夠真正維護和平,但是它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理念、促進國際合作並實現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基本職能,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其四,涉及20世紀30年代英法等國家對法西斯國家的綏靖政策。正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極端殘酷性和歐洲人口因大戰而大量死亡,使歐洲的民眾感到精疲力竭並產生了厭戰情緒,在英國,更由於大戰后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使英國民眾和他們的領導人都不想再有新的戰爭,而不論這種戰爭是由誰挑起的以及英國是否應該為正義而戰。這種民意,對英國30年代的綏靖政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實際上,當張伯倫在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協定簽字后飛回英國時,他受到了巨大而熱情的歡迎,他還驕傲地展示了一個由希特勒和他本人簽署的文件,該文件宣布了這兩個國家希望避免所有可能的爭執之源並為歐洲的和平作出貢獻的強烈願望。盡管達拉弟沒有這樣一個相似的文件,但是他在法國也受到了同樣的歡迎。特別是在慕尼黑協定簽訂之后的一段時間裡,祝賀這一協定的簽訂避免了一場戰爭的信件從英國以及世界各地飛到首相尼維爾·張伯倫的辦公室,這些信件裝滿了幾個大盒子,足以說明當時人們的和平主義情緒。

  關於一戰與二戰的關系:一些嚴肅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家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繼續

  關於一戰對二戰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曾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然而,僅僅過了20年,另一場大戰就在1939年爆發,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就其廣度、深度和破壞程度而言,可以說是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一切戰爭的總和。一些嚴肅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家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繼續。A·J·P·泰勒在其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中明確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種種勝利成果中生長出來的,是從運用這些勝利成果的方式中生長出來的。”美國歷史學家H·斯圖爾特·休斯在其頗有影響的著作《歐洲現代史》中認為:“正是第一次大戰,使得歐洲社會不可能在舊基礎上重建。這次戰爭‘為未來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種人們無法維持國內國際穩定的局面,從而下一次大戰終於不可避免。”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的個性研究上,這些看法頗具啟發性。

  其二,與上個問題相聯系,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研究。這裡至少要研究兩個方面:(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作為一戰后的和平安排,為什麼沒有能夠長久地維持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根源,即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對世界作出的和平安排之中。正如英國學者理查德·拉姆所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深植於1919-1920年簽訂的凡爾賽、聖日爾曼和特裡亞農條約的條款之中。”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也曾尖銳地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所做的蠢事”,此話頗有見地。(2)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各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上面已經談到,30年代以英國為首的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所實行的綏靖政策,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密切相關。美國在戰后的孤立主義思潮及其代表“中立法”,也與一戰密切相關。

  以上只是有關一戰研究的一些方面,挂一漏萬。希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到來之際,國內學術界能夠重視並重新思考這場大戰的爆發和結局,這不僅會使人類更加深刻地認識戰爭、和平、革命、改革等問題,也會對20世紀的國際體系、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的變遷、對我們今天生活在其中的國際體系、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有更為深刻的感受與認識。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