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郭建寧:全面深化改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4年01月27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制定了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路線圖。全會結束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2月3日舉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主題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這兩件事相距如此之近,把全面深化改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這一重大課題凸顯出來,引起了理論界的普遍關注。

  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功能。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不會有中國的明天。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實踐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關於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論述等等,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隻有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領,才能以全局視野和長遠眼光看問題,增強工作的積極性、能動性、預見性、創造性,譜寫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在當前要加強對以人為本、公平正義、協商民主、法治中國、共同富裕等重大問題的研究。特別要注意哲學思考和理論提升,要善於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表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社會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至上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因為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回應了老百姓的關切,應對了下一步改革發展的難點和挑戰。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思想,應當貫穿改革全過程,也是改革的最大公約數。讓人民滿意,為人民造福,應當成為檢驗改革的根本尺度。要增強發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讓發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要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努力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從而使改革得到更廣泛的群眾支持和社會基礎。

  強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體現了唯物辯証法的全面性特征。全面地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全面性,是唯物辯証法的基本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充分體現了全面性的要求,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比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涉及面十分廣泛,是一個系統和整體。比如“三個解放”,即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也是一個系統和整體。特別是“六個緊緊圍繞”,即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更是著眼於改革的系統和整體,六個方面相互協同,相互促進,全面推進。

  (作者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郭建寧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