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特別關注:中國前途思考集萃

2014年01月27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中國前途思考集萃(縱橫)

  各項重大改革舉措密集出台,各種思想觀點交相輝映,剛剛過去的2013年注定將載入史冊。

  本期縱橫,我們摘錄了《人民論壇》雜志今年1月(下)評選出的一組觀點。這些被稱為“2013年度最具價值”觀點的持有者,多是各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

  他們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對中國前途、未來改革發表富有見地的見解,相信對於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 者

  吳敬璉:

  全面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

  中國經濟需要的是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點雖然早在1995年時就已提出,但在“十五”計劃期間由於改革艱難及人口紅利消退,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步伐減慢。盡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勵政策,民營企業仍難以進入電力、交通、環保等基礎設施領域,民間對於體制改革、政府鬆綁、打破國企壟斷的呼聲日益高漲。過去20年的經驗表明,要使得經濟增長的模式真正能夠改變,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法制、規則基礎上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

  周其仁:

  形成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

  改革除了觸動現有的既得利益,還要盡可能快地形成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這個新利益的力量越大,改革就越難逆轉,越可以把國家的發展狀況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上世紀80年代為什麼能成為一個改革的“黃金年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迅速形成了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這個經驗証明:不管我們觀念上、理論上、思想上對改革怎麼看,隻要迅速大量地形成了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跟國家未來一致的新利益,改革就能推進。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劉世錦:

  新的改革紅利靠“精耕細作”

  如果說高速階段主要是“鋪攤子”,在傳統農業部門之外,大規模地發展現代產業部門,“粗放經營”在所難免,甚至有一定的必然性,新增長階段則主要是“上台階”,通過現代產業部門內部和相互之間的優勝劣汰、換代升級推動增長,重在“精耕細作”。從“粗放經營”到“精耕細作”,需要的體制機制會有很大不同,后者更強調發揮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更講求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更易於與國際社會接軌。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揚:

  擠掉經濟發展的三類水分

  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存在虛高成分。這主要不是指統計數據的水分。表現為瞎編數據的“人造水分”已大規模減少,但是,增長的外延水分、內涵水分和生態破壞水分等三類水分,值得高度重視。簡而言之,如果不能形成有效供應,那麼靠投資拉動的增長就有外延水分。如果經濟增長不能靠更少的投入實現,應當被視為增長的內涵水分。不講生態保護的增長減少了人類的福祉,這些折扣也是增長的水分。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韓慶祥:

  促進公平正義也是硬道理

  公平正義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條紅線。從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到提出“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強調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到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公平正義始終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其中。作為我們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之一,就是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本質上,此即公平正義。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

  王東京:

  須守住中國經濟 “下限”

  對守“下限”我們不可掉以輕心。政府為何一定要守“下限”?當然是為了守就業。經濟學有個奧肯法則,一國經濟增長與失業呈反比關系。中國經濟下滑照樣會增加失業,故為就業計,我們必須守住“下限”。放眼看,今天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政府表態不刺激經濟,中國怎可能例外呢?所以政府不刺激經濟隻能是相對的,也是有條件的﹔經濟一旦滑出“下限”,政府該出手還得出手。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主任)

  李強:

  避免出現“無機會群體”

  如果有競爭能力的群體變成了沒有機會的群體,將引發巨大的社會風險。調查顯示,在我國,一個人成功的概率,與其出生地高度正相關。大城市的經濟社會資源相比農村雄厚得多,城市戶籍人口的機會大大高於農村,經濟發達地區的機會高於老少邊窮地區。這裡的關鍵就是要做到資源配置的公平公正。避免出現“無機會群體”,既可以通過社會福利保障等平台、用轉移支付的辦法來幫助,也需要建立“競爭型的資源共享平台”。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竹立家:

  中國正進入“雙型轉型期”

  當今世界文明又處於一個重大“文明轉型期”。新的文明向何處去,如何從一個“不確定性”狀態中發展出一個“確定性”未來,人類需要價值重構和制度反思,打破 “價值迷思”和“制度依賴”。中國則進入一個“雙型轉型期”:人類文明轉型疊加中國社會轉型。這導致了中國社會轉型的艱巨性和風險性,需要我們在理論建構、價值重塑、制度改革上顯示出高超的智慧、堅強的決心和社會的良心。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