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列寧逝世90周年 探索列寧思想時代新內涵

2014年01月21日08: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新紀元,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十月革命不僅極大震撼了全球資本主義世界,而且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月21日是列寧逝世90周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我國學術界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史研究,積極探索列寧思想新的時代內涵,尤其從列寧晚年領導蘇俄社會主義實踐思想中挖掘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資源,有助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

以創新實踐為語言“書寫”新理論

俄羅斯“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布茲加林指出,列寧是特殊的理論家,他不僅實現了許多理論創新,而且付諸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在許多情況下,列寧不僅以理論著作的形式,而且更多地直接以社會實踐為語言 “書寫”新理論。“布茲加林是對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安啟念表示,列寧晚年探索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以鮮明的政治經濟邏輯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拓展了創新的理論空間,其中的深邃思想內涵值得學術界深入研究。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在推進改革的戰略高度上,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勇往直前。同樣,面對各種錯誤學術思潮的干擾,學術界有責任在改革實踐中為深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作出新的學術貢獻。正如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人應該在實踐中証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列寧正是循著馬克思人類解放的理論邏輯,領導了蘇聯人民進行如火如荼的革命實踐,証明了自己思想理論的現實性和力量,從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

列寧的理論創新動力來自深刻的問題意識。“他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敢於正視現實問題。”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主任季正聚說,列寧總是帶著各種問題去觀察思考現實,並在解決問題中促進實踐的發展,檢驗並創新自己的思想理論。當前,學術界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濫,它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妄圖重寫歷史,歪曲和否定無產階級革命歷史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革命領袖。這種思潮本質上不敢正視歷史現實,不能提出真問題,更難以解決實踐難題,是不具有任何創新能力的偽學術。

汲取哲學精髓 創新改革方法論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賈建芳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反映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特點。我們正在進行一項宏大的改革系統工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需要系統周密的理論思維。

“深入挖掘列寧晚年思想,將為我們創新改革的新方法、新理論提供重要思想資源,有利於形成新時代的中國系統改革論。”列寧思想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認為,改革的最大困難之一在於盲目、僵化的形而上學思維。中國偉大的改革實踐亟待深化改革的系統理論。因此,必須繼承並弘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遺產,尤其是汲取列寧哲學思想的精華,創新改革的方法論。

列寧哲學思想的精髓,較集中地反映在兩本哲學著作中。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把唯物主義與辯証法、反映論、實踐論結合起來,是“繼馬克思、恩格斯之后把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系統化的第一次重大嘗試”。王東提出,在馬克思主義思想視域中,發掘列寧的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是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而列寧的《哲學筆記》,蘊含著系統研究辯証法、認識論的總體構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當代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生長點,“它啟迪我們從哲學高度總結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和現代科學認識發展的大趨勢,把馬克思主義辯証法、認識論系統化,為探尋改革之路創造現代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

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充分展示了他運用辯証法和認識論的高超理論建構能力,在工作中顯示出靈活的思想方法特色。“列寧思想方法的最大特點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安啟念說,列寧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信念、原則,但在具體“怎麼做”的問題上,他無比靈活。實踐對列寧具有首要的意義,這生動地體現在: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的探索,是適應變化了的實踐和形勢的做法﹔推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建設,也是新經濟政策背景下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而採取的新做法。列寧的思想方法是他留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理論與實踐的寶貴精神財富。

繼承列寧政治構想深化中國改革實踐

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指出,“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全面深入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國學者應做好兩件事:一是對蘇聯模式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作出全面分析評判,二是對列寧思想尤其是政治遺囑繼承與發展。

1922年12月至1923年3月間列寧寫成的最后五篇論文和三封書信,被稱為“列寧政治遺囑”,實質上是他關於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最后構想,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系統改革的重要思想。“它是社會主義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全盤改革計劃,將其作為我們改革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生長點,有助於創造新觀念新理論,深化中國改革邏輯,吸取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開創一種富有中國特色和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王東說。

如何開創社會主義新體制,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新路?“要通過勞動來創新國家、規范資本,開創社會主義發展新模式。”王東表示,美國和西方模式的特點是在資本膨脹后,綁架國家、控制勞動﹔蘇聯模式的弊端則在於壓抑生產力發展和人的本質力量的解放。“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超越蘇聯國家壟斷、國家資本化模式,又要超越美國資本壟斷、資本主體化模式。”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在處理勞動、資本、國家三者關系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破解實踐難題的重要思路。

在經濟改革方面,列寧的一個突出貢獻是通過實行新經濟政策,解決了“市場”和“社會主義”水火不容的體制運行難題。在政治改革方面,重點是反對官僚主義和貪污受賄,讓普通工人、農民積極參與對黨和政府的監督。在文化建設方面,列寧認為文化落后的俄國,隻有實現文化革命,吸收和改造人類歷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才能成為完全的社會主義國家。列寧晚年的政治構想貫穿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一體化的基本思想和“全盤改革”的原則,這無疑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思想資源。

“我國改革的主要理論淵源和理論根據,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科學社會主義﹔改革之路的深刻根源首先在於社會主義自身發展之中,在於馬克思主義之中。”王東表示,隻有從理論上澄清這些問題,才能使改革始終保持正確航向,徹底戰勝各種錯誤思潮對社會主義改革實質的歪曲。

受訪學者表示,我們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促進和推動世界社會主義的復興。(本報記者 陳葉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