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紅:大數據 第二次數據革命

2014年01月21日08: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曾幾何時,數據是人類用於識別環境的計數工具,對其精確性的關注似乎僅限於科學研究領域。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明顯感受到與信息相關的數據無處不在。可以說,我們自身在不斷產生各種數據的同時,數據也在極大地影響我們。

兩次數據革命融合數據與科學研究

在數據的發展歷程中有過兩次革命。第一次數據革命是近代科學誕生之時,實現了數據與科學研究的融合,數據在科學研究中的基礎地位得到確立。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賦予精確化的訴求,是近代科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以數據為依據的研究范式中,數據的可靠性和准確性代表了研究的精確性,人們甚至將以數據為依據的實証研究作為判斷 “科學”與“偽科學”的標准。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數據的形式和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除觀測數據、實驗數據、理論數據、統計數據、模擬數據等外,圖、表、文字均被納入數據行列,形成了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多元化數據形式﹔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從數據匱乏向“數據豐富,理論匱乏”方向轉變,數據產生的速度和規模急劇發展﹔數據所蘊含的信息遠遠超出其工具性和依據性特征,形成可以從中挖掘出新知識的大數據。與統計數據相比,大數據強調的是全部樣本﹔與科學數據的精確性相比,大數據允許存在一定范圍的不准確性﹔與科學范式的因果關系相比,大數據通過關聯性尋求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規律。因此,大數據引發了第二次數據革命,它不僅改變著科學研究范式,實現社會科學研究的定量化,也將促使經濟、社會、軍事等所有社會領域產生巨大的變革。

大數據促進社會科學定量研究走向深入

在科學研究方面,通過遙感裝置、感應器、計算機收集數據或模擬方法獲取的密集型數據,經過計算機軟件處理,產生的信息/知識被存儲在計算機中,科學家們隻需在后台利用數據管理和統計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獲取知識,形成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密集型科學,成為格雷提出的數據驅動科學的第四種科學范式。正如EPJDataScience雜志所指出的,21世紀面臨的數據驅動科學已成為傳統假說驅動科學方法的補充,這種進化伴隨科學范式從還原主義(簡化)到復雜系統科學轉變的變革。

大數據可能導致社會科學研究的革命,促進定量研究的深入。大數據突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界限,實現了數據的可通約性,通過數據溝通了不同學科的資源。哥倫比亞大學沃茨博士通過研究發現,大數據對極其復雜的人類行為的社會學研究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通過網絡數據,大量個人或很小組織的真實行為通過計算機以數據形式被記錄下來,這些數據為人類行為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可靠信息,避免了研究者認知的偏見、感知的誤差和框架的歧義。

大數據對經濟、社會、人類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不僅僅限於技術層面,對於管理理念、運作方式也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數據驅動的社會管理”就是在社會管理中實施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無論是政府還是組織機構,數據收集和分析已經成為基層管理部門的基本要求,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制定政策和法規,將社會管理從事后處罰轉向事前防備,在醫療健康、國土安全、智慧城市建設、防范和打擊恐怖活動、社會治安、治理社會腐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美國的警務管理模式CompStat是利用大數據對社會治安進行管理並取得良好成效的成功范例。利用地方各種傳感器收集的大數據和通過互聯網搜索關鍵詞,疾病控制部門可以預測和判斷某地的流行病爆發的情況。商務智能實現了從數據到知識的挑戰和跨越,“決策支持系統”更是以數據和信息為主要來源,等等。

無論是 “數據驅動的社會管理”還是“決策支持系統”,數據的獲取和對數據的挖掘都至關重要,對收集到的各種數據,在后台進行分析,建立模型,利用雲計算等計算手段,為制定政策、法律和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各國已經意識到大數據的重要性,將其視為與能源同等重要的資源。2012年3月29日,代表美國政府的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了 《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並成立了“大數據高級指導小組”,將大數據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亟須實現大數據共享和規范管理

與傳統數據相比,大數據的資源性特征尤為突出,成為各國重視開發大數據的依據。在知識的演化過程中,數據既是產生信息、知識、智慧的基礎,又同時貫穿於其中。進入信息化時代,遇到的最大難題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孤島的問題,隻有實現大數據的共享和規范管理,才能破解這一難題。

在移動網絡、雲計算和其他技術的支持下,大數據迅猛發展,分析數據的技術不斷創新,第二次數據革命悄然發生。大數據與任何一項新技術一樣,在推動社會變革的同時也造成了社會風險,例如,個人隱私、數據的客觀性和准確性、大數據的濫用等問題,已經遍及科學研究、社會管理、醫療保健、商務智能等眾多領域。

大數據與其他技術的不同在於其虛擬性,其隱蔽性和滲透性更加突出。這對個人、組織、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因而,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倫理學和哲學反思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