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戰爭對某國財富的具體影響,關鍵取決於戰爭之前的初始條件、戰爭中究竟失去了什麼,以及該國的國民素質和應變能力

資源得失:勝負的另一視角

2014年01月21日11:20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資源得失:勝負的另一視角

通常我們都認為,戰爭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就是“勝則興,敗則衰”。但是,無論從歷史實証角度分析,還是從決定國運興衰的關鍵因素判斷,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認識其實是一種線性思維。今天我們應該理性、科學地認識戰爭對一個國家國運興衰的復雜影響。

通過對歷史上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等七個國家戰爭與國運興衰的分析后可以發現:戰爭對國家興衰的影響是復雜的,既不一定完全有利於勝利者,也不會像“復活理論”所說的那樣,戰敗者總是會在10到15年后復興。戰爭對某國財富的具體影響,關鍵取決於戰爭之前的初始條件、戰爭中究竟失去了什麼,以及該國的國民素質和應變能力。

一般而言,戰爭勝利者一定是財富獲得者而戰敗者必然遭受損失,可是有時候事實並非如此。確切地說,戰爭對國家和地區財富的影響並不取決於戰爭勝利與失敗本身,而在於戰爭的過程和結果給一個國家資源造成的壓力與破壞程度。如果在戰爭的過程中耗盡了資源,哪怕戰爭勝利了,勝利的一國也開始不可避免地進入衰落的歷史進程。一戰期間歐洲的勝利國都付出了巨大損失,財富存量和生產能力嚴重倒退。法國雖然奪回了被德國佔領的10個發達省份,但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使這些地區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事實上,之后法國國力長時間並不強盛。

一個國家的貿易壟斷地位,對於財富的積累常常是至關重要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在不同年代的戰爭中,因為失去貿易壟斷權而直接導致國家財富的損失和經濟衰落。如果戰爭僅僅導致住房、交通工具、消費品和其他物資而不是資源的破壞,那麼戰爭的損失很快可以在和平的建設中得到彌補。例如德國、日本、意大利盡管二戰損失慘重,但是所消耗的主要是上述物資、資產。隻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就有一代兒童成為生產和消費主體,從而使上述國家的生產和財富創造能力很快就得以恢復。

如果戰爭耗費或破壞了自然資源,或者喪失了資源的支配權,那麼這種影響將是長期的,比如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戰爭,投降的法國賠款50億法郎。正是這次戰爭中所取得的賠款和阿爾薩斯、洛林的煤礦、鐵礦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幫助德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法國卻一蹶不振。

如果戰爭破壞了基本的經濟制度,那麼要看新的制度建立需要多長時間。例如1917年,布爾什維克通過暴力革命掌握了政權,推翻了沙俄原有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但新的經濟制度遲遲不能建立起來,到1920年,工業產出隻有1913年的八分之一,糧食產量比5年前的產量低五分之二。直到1921年“新經濟政策”增加市場力量和私有企業運作空間,才讓經濟有所起色﹔直到1926年,農業才回到1913年的水平,兩年后,工業才回到同樣的水准——新制度的建立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

如果戰爭損失了金融資源,造成資本短缺,甚至使戰敗國背上沉重的債務,則要看需要多少年才能重新積累起足夠的資本。清朝因戰爭失敗賠償的白銀,幾乎耗盡了當時的金融資源,使中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更加緩慢而漫長。二戰后的日本大部分戰爭賠款都被美國、中國等逐步免除,毫無疑問對該國經濟的重建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當然,戰爭除了直接對財富的創造進程和財富分配格局產生影響外,通常還有些間接影響,比如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歷史上,游牧民族對農業社會的一次次征服,很大程度上阻礙和延緩了人類財富創造能力提高的進程。而農業社會對周邊荒蠻民族的征服客觀上也為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制度和文化,有利於當地財富創造能力的提升。(滕 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