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溫鐵軍:城鎮化不是產業化

2014年01月20日16: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城鎮化不是產業化(新論)

  改革,而不是資本,才是新型城鎮化的真正動力。要在產能過剩、內需不足矛盾下開展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就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片藍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照搬傳統工業化老路,簡單把鄉村變城市、把農民變工人,引發了許多問題。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不僅起到定分止爭的作用,也為走出一條城鄉融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城鎮化面對的客體主要是7億農民、200多萬個自然村。國家強調生態文明理念和城鎮化戰略有機結合,實際上就是要立足鄉土社會內生的多樣性來加強生態建設,在城鄉統籌中推進城鎮化。如果能夠把投資重點轉到“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維持過剩的城市產業,通過生態恢復和鄉土社會重建來改善地方治理,農民就不至於背井離鄉,農村也能增強吸引力。這種城鄉一體化當是未來方向。

  客觀上看,城鎮化確實有利於化解產業資本過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產過剩壓力。一方面,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9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了五通(電、水、路、電話、網絡),提供給中小投資者和城鄉勞動者“搭便車”的機會,為內需型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有約3000個縣級單位坐落在縣級中心鎮,還有約2萬個建制鎮,隻需選擇部分中心鎮作為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建設投資重點,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資本池”,還可鞏固農村作為傳統“勞動力池”的作用。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但並不意味著就得繼續以產業促進城鎮化,更不能延續單純追求GDP時期的親資本政策。某種程度上,利益結構固化使我們對化解產能過剩的關注超過了對城鎮化自身規律的考量,這是深化改革的障礙。

  近代城市化本源於工業化階段產業資本集中所催生的勞動力規模化需要,工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等內在特性,決定了產業集群要和城市帶疊加在一起。而農村本來“十裡不通風”,農業本身是個自然過程,因此,強行把農村和農業拽入工業化車道,國際社會公認的教訓就是“雙重負外部性”:環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對產業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們每個人都深受其害。

  事實上,工業文明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轉變的基本原因,就在於產業資本過剩。中國在未來數十年將更加受制於資源高度短缺、環境非常緊張,尤其要注意汲取其他國家的重大教訓。以巴西、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之路,其特征是“空間平移,集中貧困”,各地農村貧困人口移入大城市,造成貧民窟中的黃賭毒泛濫。比如巴西,雖然實現了80%以上的城市化率,但大多數是在貧民窟中受黑社會控制,甚至要用國防軍來掃蕩才能維持世界杯足球賽的安全。

  因此,城鄉一體化原則下的新型城鎮化,絕非簡單看城市增加多少人口。國家更不能任由短視的城市資本下鄉去佔領作為中國歷次危機軟著陸載體的農村。要在產能過剩、內需不足矛盾下開展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給出了一些指導性的政策原則,比如,按照城鄉統籌原則給農民以平等待遇,以優惠政策重點扶持城鄉居民在城鎮創業,更加強調鄉村可持續發展,把提高農民組織化作為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礎,等等。

  始終應記住,改革,而不是資本,才是新型城鎮化的真正動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課題組負責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溫鐵軍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