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郭瑋:樹立“三農”工作新思維

2014年01月17日13:43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樹立“三農”工作新思維

  近些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糧食生產連續十年增產,農民收入連續十年快速增長,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農業農村發展也面臨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人口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工業和能源用途拓展,帶動農產品需求快速增長,保障供給的壓力將持續增大﹔耕地減少、農業用水緊缺、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務農勞動力老齡化等制約不斷增強﹔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農業國際競爭加劇等問題日益凸現。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任務十分艱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體現了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新思維,對我們解決農業農村問題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刻領會、准確把握。

  一是樹立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糧豐則農穩,農穩則國安。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糧食緊平衡是長期態勢,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在我國現有的水土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條件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保障所有農產品的供給,既不可能、也不經濟。因此,我們要樹立農產品供求平衡的底線思維、有“保基本”理念。這就是要認真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解決好13億人的吃飯問題,把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上,並切實把最重要、最核心的小麥、水稻、玉米等品種保住、保好,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與此同時,努力增加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

  二是樹立體制創新的改革思維。現在,經濟社會對農業發展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農民對新生活有更多的期望,但一方面農業發展越來越受制於資源的約束、規模的約束,另一方面農村耕地、宅基地不充分、不合理利用甚至閑置浪費越來越多,解決農村發展的困局,必須打破體制障礙,讓現代生產要素進入農村,讓農村現有的要素釋放更多的活力,實現資源更有效的配置。如果說過去農業農村的發展繁榮主要得益於改革,那麼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現階段,要打破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台階,根本出路仍然在於深化改革。

  三是樹立耕地保護的紅線思維。糧食安全說到底還是個生產能力問題,保安全核心是保糧食生產能力,而生產能力最基本的是耕地。從數量上看,我國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40%。從質量上看,中低產田佔70%以上,耕地負載逐年加大,區域性退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要切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耕地紅線,既有數量紅線,又有質量紅線。要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生產空間,劃定生態紅線。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努力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提高土地生產率。水利是影響農業生產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水利建設,特別是要集中力量建設大型水利工程,解決區域性缺水問題,促進糧食和農業產量取得突破。

  四是樹立完善土地關系的法制思維。土地關系是農村各類矛盾的一個焦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處理好土地關系必須堅持法制思維,維護法制尊嚴,促進法制完善。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於農民家庭。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發生分離,這是我國農業生產關系變化的新趨勢,對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推動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對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改革等,涉及面廣,各方面認識還不深入,但這些又是必須推進的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在限定的范圍內開展試點。

  五是要樹立農業發展的科技思維。強化科技興農思想,不斷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高良種培育、節水節肥、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環境生態保護方面的研發能力,真正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和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要特別重視種子產業的發展,深化種業科技體制改革,集中力量組織好良種攻關,培育和發展“繁育推一體化”的、有競爭力的種業企業。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民,要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六是樹立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思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在保障農產品數量供給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過程監管,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都要牢牢樹立安全思維,將安全意識貫穿於生產和流通的每一個環節。要從源頭做起,抓好標准化生產,嚴格農獸藥殘留標准,健全農業投入品質量監測制度,控藥、控肥、控添加劑,穩步發展無公害生產、綠色生產。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嚴厲打擊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

  七是樹立農業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思維。現在農業資源過度開發、不合理利用問題十分嚴重,耕地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引發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中央強調,要注重永續發展,既保障當代人吃飯,也要為子孫后代著想。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生產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切實把過大的資源開發強度、過量使用的投入品、過多的污染物減下來,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節水農業、節肥農業、循環農業,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良性循環。

  八是樹立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開放思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們就已經置身於全球配置資源的體系中,不能也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當前我國農業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寬廣的視野,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開放中競爭,在競爭中發展,促進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要推進我國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資料等的走出去,全面深化國際農業合作,不斷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擴大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對於國內生產難以滿足需求的農產品,要適度進口,建立穩定的進口渠道,保障國內供給。

  九是樹立推進城鎮化的人本思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牢牢抓住人口城鎮化這個核心,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對於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要解決戶籍問題,讓他們在城鎮落下戶、扎下根,融入城市社會,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對於進城落戶農民,要通過將其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解決好他們的居住問題。對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要推進城鄉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險的整合銜接,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解決好他們最基礎的民生保障問題。

  十是樹立農業農村資源配置的市場思維。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能夠進一步激發農村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農村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此,要推進政府涉農職能轉變,減少對農業農村微觀經濟活動不必要的干預和限制,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尊重農民生產經營和農村建設的主體地位。農民能干的事,要放手讓農民去干,市場能解決的問題要堅決讓市場去解決。即使是公共服務,也要更多地通過政府從社會購買的方式來提供。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進步的支持力度,強化農村各項公共服務,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為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提供必要的條件。

  作者系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