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是中國的頭號難題。長期的改革探索不斷取得新成果,並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這個問題變得更加重要而復雜,需要集合所有人的智慧去尋找破解之道。
自從中國選擇改革開放道路,城鄉之間的流動變得越發自由之后,人們突然發現,“三農”問題不僅已成為一個問題而且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牽動全局最關鍵的變量。“重中之重”一詞成為中央涉農文件的常備詞匯,被無數次強調。
這不是一個詞匯的創造,而是從現實國情分析后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其最重要的依據就是中國有八九億農民。單是這個龐大的數字,就讓人驚嘆。而且,這些人已不是過去被綁縛在農村難以自由移動的農民,他們在獲得行動解放之后,對農村、對城市的沖擊越發震撼。因為,無論是城是鄉都沒有准備好:大規模涌入城市,尋找自由而賺錢的機會,城市接納能力、管理水平一時無法適應﹔而先頭部隊在城裡嘗到甜頭吸引了親朋鄉裡都來投奔,一時間誰來接著耕種沒有賺頭的農村土地,也成為現實問題。如今,這個問題更加突出,涌入城鎮的農民達到2.6億,留下的老弱殘兵在延續著農耕的傳統。薪火相傳,如何確保火種不滅?
這不是兒戲。但是,有相當多的人並不理解“重中之重”這個詞的分量,甚至連農民自己都越來越不在意。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別說是古語,就算是在現代,許多城裡的孩子乃至大人,甚至是進城的“農二代”、“農三代”都能配得上這個稱謂。你看他們是像三十年前那樣關心一號文件的頒布呢,還是關心他務工、暫住城市的新政?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語境。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到底誰在重視三農?誰在關心三農?誰在乎三農?無疑,答案更多地指向中央政府。但是,僅有政府重視,“三農”問題難以破解,至少效率低,進展慢。怎麼辦?需要對好政策進行反思,把焦點集中在“農民”身上。
如果我們把“三農”問題看做是全局工作的“靶心”的話,那麼農民就是“三農”問題的靶心。我們所有的農村改革探索,都是在射“三農”這個靶,每次都會有一個得分,這個得分就是對解決“三農”問題取得實效的評估。靠近靶心越近,分值越高,射中靶心“農民”,就會得滿分。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射中靶心?從技術上說,這個並不難,認准靶心很重要。“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說“農民”是“三農”的靶心?我們知道,整個社會系統是以城鄉來構建的,這個系統中佔絕大多數的是農民,城鄉每個角落都有農民的身影。盡管城鎮化率達到53%左右,但是以2.6億進城農民工作為分子的一部分得來的。正是這2.6億農民進城,把農民群體分化成兩個部分:進城的和留守的。這兩部分又演變成若干情形,比如舉家進城的、半進半留的,而留守的有老人、小孩、婦女或者其他組合。這種分化和組合帶來社會結構和農村形態的變化,使得“三農”問題越來越復雜。因為這涉及具體的人(農民)以及與之相關的事,最后直指國家宏觀大局。你說這個問題重不重要?復不復雜?
幾十年的農村改革探索,都是在一個一個問題解決,而解決了一個新的又出來了。當然,這不能否定改革本身,而是體現出這個問題的復雜性,並不是想象中的每個人都能說上一二三來那麼容易。一切都是在探索中前進,不同階段考慮的重點不同。但是,應該意識到,時至今日,新的社會結構和形態基本明朗,社會演進的趨勢也基本清晰,在此背景下,需要對“三農”問題的解決路徑進行系統梳理和設計。
從目前看,散見於中央文件的各種措施,使“三農”問題的解決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我們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對30多年來的涉農政策進行系統歸納,提高解決這一難題的效率,取得新進展。要兌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的2020目標,相關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時不我待。尤其是,“三農”問題的解決更加緊迫,這是長期的短板,又是全局的“靶心”,必須加快改變。
如何改變?我們認為,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圍繞“靶心”做文章,以農民為本來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三農”相關的所有問題都與農民直接相關。隻有按照農民的行動軌跡來設計政策,保証農民的權利和利益,且是主動而非通過打農民主意、以利益交換方式來實現,才能使政策有效且高效,否則問題最終還會反復。更重要的是,隻有這樣才能讓農民真正體會到政策與他相關,並關心涉農政策的出台,做到與政府連體同心,共知冷暖。解決了農民的問題,就解決了“三農”問題。
按照“靶心論”,整個“三農”問題用一個靶子來圖示,圍繞靶心的每個同心圓就是與“三農”相關的要素和問題,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就“圓滿”了。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進行細致分類,根據農民流動后的分化情形,對所涉具體問題進行精准解決,核心標准就一條:城鄉居民共享國民待遇、權利平等。隻有做到無歧視、無差別,資源均衡有序分布,城鄉溝壑填平,一體化發展,無論人們身處何地都一樣,“三農”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當然,這是一個終極目標,達到還需要時間。我們期待著,一個健康的現代化小康社會真正建成,屆時人的流動更加合理,人也不再是負擔而是財富,社會將更加充滿活力。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