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汪朝光:歷史讀物的庸俗化不可取

2014年01月15日15:1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歷史讀物的庸俗化不可取

●在史學的繁榮中也夾雜著一些脫離歷史本真的趨向,即史學研究和表述的庸俗化趨向。

●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如果任其發展,不僅有違於學術的本真,而且誤導讀者,影響大眾心理,尤其是成長中的青年一代。

●從群眾路線的角度出發看問題,當前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史學為人民服務的功用。

●需要歷史研究者下大功夫以為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表現歷史的多樣性,講求表述的生動性,從而使更多的歷史讀物為大眾所喜聞樂見。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自然與人類社會過往發生的所有事件的總和,歷史學也就是對所有這些事件的敘述、研究和解讀,並由於其無所不包的內容而被先賢哲人理解為“唯一的科學”(馬克思語),可見其在人類科學體系中的重要意義。中華文明具有從未中斷的悠久歷史,並因此而發展出世所罕見、綿延不斷的歷史學表述,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佔據著突出的地位。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文化的不斷繁榮,歷史學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興旺年代。隻要看看各大都市的書店陳設,那些擺放在顯著位置而又琳琅滿目的歷史讀物,便可以切身感知史學的大繁榮和廣大讀者對歷史讀物的喜好。然而,毋庸諱言的是,在史學的繁榮中也夾雜著一些脫離歷史本真的趨向,即史學研究和表述的庸俗化趨向。早先流行於一些電視劇中的“戲說”主題,有向史學界蔓延的趨勢,並且影響到一些史學著作和通俗歷史讀物。其表現有各種形式,既有隨意編造杜撰歷史事實、脫離具體的歷史場域、任意臧否乃至顛覆歷史以及歷史人物者﹔也有將歷史中的專制君權、暴力權謀等合法化,並以卑劣為高尚、以玩弄陰謀為成功者﹔還有對文明理性、公道正義、人文價值、高尚情懷的任意解構,從而混淆歷史上的進步與落后、正義與非正義、文明和野蠻者﹔更有極不嚴肅地解讀歷史,危言聳聽,嘩眾取寵,使歷史讀物淪為流行乃至粗俗下作語匯的集合者。

古人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見歷史及其敘述在國家、民族、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然歷史之所以能夠為后世鑒者,正在於歷史著述者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過往的歷史,以事實為依據,對歷史有后人應有的敬意,而非憑空想象,隨意為之,並使其庸俗化。那樣的話,非但起不到以史為鑒的作用,反而可能扭曲歷史,使后來者通過一面扭曲夸張的“哈哈鏡”觀察過往的歷史,其后果誠可以知者。近些年來一些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傾向,已經在讀者尤其是那些並不專門研究歷史的非專業讀者中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影響到他們對中國數千年燦爛文明悠久傳承的認知,影響到他們對中國從古至今綿延不絕的那些優秀價值觀的認知,影響到他們對深藏於廣大民眾內心世界中真善美情感的認知,同時也影響到他們對於人類文明進步歷程的認知。總而言之,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如果任其發展,不僅有違於學術的本真,而且誤導讀者,影響大眾心理,尤其是成長中的青年一代,不利於中華文明的現代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

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原因較為復雜。在當下的改革開放時代,市場化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術的商業化,追求利潤的商業思潮滲入學界,視著述為商品,以利益為目的,以賺錢為至上法則,“跟著感覺走”,迎合某些讀者的不良趣味,唯利是圖的結果將導致史學讀物的庸俗化傾向。同時,在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潮走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少數論者缺乏自信心和主體意識,講求跟風造勢,以怪為新,以庸俗為有趣,視歷史為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而憑空編造歷史,庸俗化的歷史讀物便因此得以登堂入室,影響讀者。

既然歷史讀物的庸俗化有違於歷史的本真,危害不小,嚴肅的歷史研究者便負有一份不可回避的責任,回到歷史的現場,以歷史事實為敘述歷史的基礎,以歷史唯物論為研究歷史的指南,以發揮自己的“史德、史識、史才”為不懈的追求,確立歷史真實的本來面目,尤其是闡發中華文明史的主體意義和創造意義,傳揚中華民族自古至今的愛國、大義、善惡、正氣觀,從而更好地發揮歷史科學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作用,為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傳承擔當起歷史學應盡的責任,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事業中,為中華民族確立自信自強的歷史本源。

實話實說,作為大多數嚴肅的歷史研究者,對於歷史讀物的庸俗化雖然很不以為然,但礙於“學術”的圈子,卻難在歷史知識的普及上下功夫,或多或少對於歷史庸俗化表述的趨向也有些責任吧。讀者對於歷史讀物的喜好和興趣是多種多樣的,滿足他們愛史讀史的需要也是史學研究者的責任,何況我們不能苛求每位讀者都是歷史研究的專門家。因此,從群眾路線的角度出發看問題,當前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史學為人民服務的功用。我們反對史學的庸俗化,但我們並不反對而且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史學的通俗化,也就是說,以通俗易懂的表述,使中華文明悠久而光輝的歷史能夠深入中國的人心,鼓舞中國的發展。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需要史家對歷史價值的科學認識,對歷史知識的充分把握,對歷史讀物形式的多樣化理解。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歷史研究者下大功夫以為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表現歷史的多樣性,講求表述的生動性,從而使更多的歷史讀物為大眾所喜聞樂見。

歷史是非常豐富、生動、多樣化的,歷史研究和歷史讀物也決不應是枯燥無味、空洞無物的,當然更不是板著面孔教訓人的。毛澤東在其名篇《反對黨八股》中所列舉的各種八股陳詞老調,應該是我們史學研究者所力避的。古往今來,有不少史家的著作都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以其平實明白、曉暢自如的表述而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便是這方面的豐碑和表率。歷史讀物也應該有各種不同的層次,滿足各式各樣讀者的需求。既應有那些深入研究、足以為后世垂范的精品力作,更應有能夠為普通讀者喜讀愛讀的名篇佳作。

最近在讀著名史學家蔡美彪先生去年完成出版的《中華史綱》,全書以30萬字的篇幅,將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娓娓道來,文筆大氣,文字明快,文風質朴,可以使讀者花不多的時間了解中國歷史全貌,並得到強烈的閱讀愉悅感。這樣雅俗共賞的優秀歷史讀本,自為廣大讀者所喜讀愛讀,也是歷史研究者所應著力追求的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不論發生過什麼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麼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總書記的話言簡意賅,道出了歷史的意義及其必然發展。史學研究者、歷史讀物的創作者和出版者當以此為出發點,力戒低級的庸俗化,追求高尚的科學化,鼓勵生動的通俗化,從而為歷史科學的大發展,為國家文化的大繁榮,為民族復興的大事業,盡我們應盡的職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