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報道(中國西藏網)

熊文斌:在藏傳佛教藝術史研究領域熱忱前行

記者 周晶

2014年01月15日15:0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與西藏的情愫,是一種緣分。”說到西藏,熊文彬開始興奮起來。

“我與西藏的情愫,是一種緣分。”說到西藏,熊文斌開始興奮起來。攝影:胡青

  西藏,對於許多人來講是一個即遙遠又陌生的地方。但是對於專攻藏傳佛教藝術史的熊文斌來講,那卻是孕育文化、自然瑰寶頻出的絢爛聖地。

  第一次見熊文斌館長,是在他的辦公室裡。這間15平米的屋子有著上世紀80年代的裝飾風格,沒有空調和沙發,9個書櫃佔據了大部分空間,裡面滿滿當當地擺放著藏學書籍,地上堆放著厚厚的書籍和學術期刊雜志。

  雪中無邊草原 瑟瑟篝火起舞

  “我對西藏的情愫,是一種緣分。”1987年的進藏實習是熊文斌這輩子永遠不能磨滅的記憶。從康定到拉薩,3個“小伙伴”,整整1個月。當時作為學生的他囊中羞澀,在沒有做好全面了解,隻懷揣著一顆對於自己學術專業熱忱的心就匆匆踏上了西藏之旅。沒有斗篷的解放卡車,載著三人一路深入。原計劃在江達縣休息一晚,但是被“忽悠”了。司機指著一座山,說過了山就到昌都,到那裡就可以美美的睡一覺了。“當時的我們帶著期盼的心情,毫不猶豫地繼續走下去。”結果過山后,車子停了,在海拔5000米的山下,三個小伙伴隻帶了簡單的毛衣御寒。“我們輾轉反側,毫無睡意。路上的木棍,雪中的雜草都顯得彌足珍貴。”伴著瑟瑟的篝火,點點的星光,邊烤火邊跳舞。雪中的舞蹈,跳的格外賣力。“因為實在太過寒冷。” 熊文斌笑了起來。

  點燃一盞心燈 興趣伴我前行

  當今的社會誘惑多,搞學術研究枯燥乏味,是很多常人難以體會的。“興趣的堅持與科研相結合相促進”是熊文斌的寶貴經驗。他認為,“隻有潛心於學科領域的鑽研,努力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員,才能稱得上某一個領域內的專家。”日復一日的苦心鑽研、年復一年的辛勤工作,熊文斌奠定了他在我國藏學界的地位,尤其是在西藏藏傳佛教藝術史的研究領域裡,稱得上是獨樹一幟。

  實地考察和社會調研讓他採集到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調研時,夏洛寺的壁畫,簡易的梯子,口中的手電筒,簡單的裝備,就是熊文斌的全部工具。純手工的筆錄,使工作量陡然加大。但是他依舊興趣盎然地積極工作。“想當年梁思成先生做調查研究也不過如此。”廣東美術學院學生這句評價使他自豪,也是鞭策他在西藏藏傳佛教藝術史的研究領域裡繼續前行的動力。

  藏地路上前行 中國心中國夢

  熊文斌說過,“西藏自元朝開始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轄,西藏與元明清三王朝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是整個中國版圖中一塊亮麗的瑰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存在為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提供充足的養料。”他的研究,立足於史料記錄,扎根於實地調研,真實地還原了西藏的歷史面貌。

  藏傳佛教藝術史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是一代人兩代人能解決的事情,隨著當今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科研對象被發現。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為今后關於西藏藝術史的工作做出一個我們這個時代的回答,有個交代。能夠盡自己所能,在這方面做出努力,使藏區、使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

  在採訪的過程中,熊文斌對自己繁復的頭銜和榮譽一語帶過。在他心裡,更多的是繼續學術探索的決心和對藏族歷史文化保護的信心。學術研究的瓶頸,山野調查的艱苦絲毫沒有影響他專注學問的態度,帶著堅持的信念與濃厚的興趣,熊文斌一路前行,在藏傳佛教藝術史研究的領域不斷深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