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巽達:邵逸夫改寫的不僅是電影

2014年01月08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邵逸夫改寫的不僅是電影

  1月7日,香港TVB榮譽主席邵逸夫先生駕鶴西去,享年107歲。雖是如此高壽仙逝,卻依然引來一片嘆息。邵逸夫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太大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香港知名電影制作人和娛樂業大亨,更是一個卓越的慈善家,全國許多大中小學校裡,都矗立著以他名字命名的“逸夫樓”﹔而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更是在表彰人類科技拔尖人物、促進科學研究方面居功至偉。就筆者而言,求學時泡在逸夫圖書館裡,就業后又頻頻出入逸夫舞台。像我一樣,受其澤被者可謂無可勝數。

  邵逸夫的電影傳奇,常常成為人們的談資。從最初的天一電影公司,到30年代新加坡成立的邵氏電影公司,再到上世紀50年代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漸漸建立起一個電影王國。當年的香港電影是貧乏的代名詞,而自從1932年邵逸夫搗鼓出一部《白金龍》后,才讓香港被關注起來。隨著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並推出一大批港產影片,香港影界一躍成為“東方好萊塢”。從一個在洋學堂念私塾的小孩成長為影壇大亨,他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窺視到個人成長與民族企業成長之間的正相關聯系。他的事必躬親,他的精力旺盛,也讓每個人感受到理想和細節的和諧共振。

  也許人性比較偏戀八卦,對邵逸夫先生的解讀,還有很多的是他的童言無忌、生活趣聞。我們無數次看到他西裝筆挺地行走在紅地毯上,香檳美酒與美女圍繞左右。在筆者看來,這既是他娛樂業的“名片身份”使然,也是他瀟洒人生態度的盡情展示。他的“永遠年輕”的生活方式,絕不是簡單的物質主義的炫耀,而是具有精神層面的啟示意義。對一份事業凝聚高度的熱情,永不停歇地站在業界的巔峰,才能讓他的電影王國一直制造傳奇、新意迭出。

  我們常常喜歡用“他雖然是個商人”的句式,好像商人天生具有某種缺陷。但論一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商人捐獻的真金白銀往往具有貨真價實的意義。他的確是個商人,他的巨大企業航船離不開利潤的支撐,但這不正是社會規律的一部分嗎?要緊的是看他的財富是否取之有道,乃至“散之有道”。當邵逸夫先生用超過100億港元用於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時,這樣的慈善為懷,也足以令人肅然起敬。

  就對文化領域的影響來說,邵逸夫不僅改寫了香港電影,他還改寫了香港電影以外的很多東西。他的個人形象,以及他一手打造的“四大天王”形象,已經走進了無數人的集體記憶中。不管怎麼說,他的仙逝,是香港乃至中國文化產業的巨大損失。此刻,我們對他表達一份懷念和敬意,也可以借此在邵氏作品中,尋找我們曾經有過的心靈慰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