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方翔
童衍方在欣賞篆刻作品
提起篆刻,即使對其不了解的人,馬上想到的就是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中國印。隨著其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代印人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其中就包括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童衍方。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印章藝術,展現的不僅是博大精深的文字之美,更是展現篆刻者的人文精神。
書藝之妙皆在於思
對於童衍方的採訪,是從他收藏的吳讓之的一對印拓開始的,上刻“但使殘年飽吃飯,隻願無事常相見。”作為一位博學多能的藝術家,吳讓之在窮困潦倒之時還能繼續研究篆刻技藝,這無疑讓童衍方感觸頗深,“我們現在的條件相比當年前輩已經好了很多,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在篆刻領域更加深入地鑽研呢?”
雖然不是出生於書畫世家,但童衍方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對於篆刻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上世紀60年代,童衍方認識了若瓢法師,並由其引見拜著名書畫家來楚生、唐雲先生為師。出於對於篆刻的熱愛,童衍方幾乎將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放在了篆刻的學習上。不懈的努力加上名師指點,使得童衍方的篆刻技藝突飛猛進。1978年,他就被借調進入上海中國畫院,並在1980年正式成為了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師。童衍方常說,“書藝之妙,皆在於思。執筆於手,巧悟於心。”其對於書法和篆刻的理解,影響了很多人。
海派篆刻大有前途
“海派篆刻素有半壁江山的美譽。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公推海派金石書畫泰斗吳昌碩,其他像趙叔儒、陳巨來、來楚生、方介堪、鄧散木、錢瘦鐵等皆是民國以來的篆刻大家。”童衍方表示,“像之后的方去疾、錢君匋、葉露淵等眾多篆刻藝術大師,為海派篆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上海篆刻界依然是流派紛呈、人才濟濟,既有著深厚的傳統承繼,也有在傳承基礎上的銳意創新。”
新中國成立之后,上海的篆刻家在繼承創新中將篆刻藝術推向了新的高潮,“我記得在文革期間,由方去疾等組織老中青印人用簡化字創作《新印譜》,對於當時的年輕人影響很大。”童衍方說,“文革之后,首次上海市書法篆刻展覽在1978年舉辦,1983年又舉辦了全國篆刻征稿評比活動。”童衍方邊說邊從書架中取出了1983年《書法》雜志的篆刻專刊,像我們介紹起當時涌現出了一些中青年篆刻名家。更讓童衍方難忘的是,當時出版的一些著作,使用的都是他的收藏,像上世紀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西泠八家印選》,曾經是那個時代學習篆刻人的“寶典”。當時,出版社詢問了許多圖書館,由於害怕掃描將印拓搞壞,因此都不肯出借,但童衍方得知后,立刻大方地出借出去,成就這本篆刻工具書的出爐。
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雖然已經年近七十,但童衍方這兩年為了推廣篆刻藝術可謂不遺余力。在童衍方的書架上,除了各種早期的印譜資料之外,還有近年來出版的一系列著作,當介紹到《萬國印譜——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一書時,作為顧問以及編輯委員會委員,童衍方表示,“這本書無疑展現出上海篆刻代人有才出,其中不僅有高式熊、江成之、劉江等老一代篆刻家、也包括像陳振濂、韓天衡等一大批活躍在當年印壇的名家,還有像袁慧敏這樣的中青年篆刻家,我也篆刻了萬國印譜這方印章。”
童衍方表示,篆刻的發展不僅要繼承,更是要創新。篆刻是需要有基礎的,不單單是刻的功力,還要在金石、碑拓、書法等領域掌握一種通感,這是需要不斷學習的。現在上海的篆刻氛圍還是非常好的,不僅有像朵雲軒等拍賣行推出了“當代名家篆刻”專場,讓市場看到了篆刻的前景,而且像“袖珍印館”近現代名家篆刻系列印譜,也成為了年輕人學習的重要資料。上海博物館也舉行了多次歷代名印觀摩會、印作欣賞會,所以大可不必擔心篆刻藝術出現斷層,它的發展前景肯定會越來越好。
明年,童衍方藝術館就將於其家鄉浙江寧海前潼落成。童衍方表示,屆時藝術館不僅將展現書法篆刻作品,更將辟出專門的空間讓青少年學習書法篆刻。
童衍方夢想宣言——“我們現在的條件相比當年前輩已經好了很多,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在篆刻領域更加深入地鑽研呢?”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