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 華 朱 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農村環境一旦破壞,再恢復會很難﹔農村的美一旦消逝,人們的鄉愁也將無處寄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說,“部分鄉村的美已經因為城市建設的沖擊受到破壞,有些鄉村的環境污染已經相當嚴重。”
推進城鎮化,不能冷落農村
中國農科院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理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環境污染形勢十分嚴峻,已到了非治不可的關口。這其中既有農業產生的面源污染,也有來自城市和工業的污染。而由於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長期存在欠賬,“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雨天‘水泥路’、環境臟亂差”的情況在一些農村還比較普遍。
“農村不美,城市也不會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說,城市人的食品是農業生產提供的,農村環境不美,食品安全很難得到有效保障。
黨國英特別強調,農村美是中國美的有機組成部分,推進城鎮化建設,不能冷落農村。“2012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2.6%,按照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再過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可能會超過70%,即便這樣,屆時仍然會有4億左右的農民生活在農村。農村美不美,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必須著力提高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留住記憶中的故園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農村美?
黨國英說,農村的美應該既包括村庄人居環境,也包括田野自然景觀。當前,有一些地區片面理解城鎮化,盲目撤並村庄建集中居住區,忽視農業生產特性和特色景觀旅游資源保護﹔還有相當部分村庄建設缺少規劃或是照搬城市方法編規劃。因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首先要做好規劃,讓村庄建設有章可循,而且這種規劃應當是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的產物,充分尊重農民意願。
會議提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專家認為,要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傳統的風土人情和田園風光,尊重農耕文明,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黨國英說,村庄建設要與發展現代農業相適應,過度的撤村並居、讓專業農戶集中居住並不可取。要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多做文章,讓農村在路平、燈亮、水淨、公共服務好等方面與城市一體化。
張維理認為,建設美麗鄉村,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出台更嚴格的、更有執行力的環境保護政策,並將這些措施落到實處,遏制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趨勢。
實現農村美,既要尊重自然規律,也要尊重經濟規律。黨國英認為,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創造條件轉移農民,富裕農民。如果鄉村承載的人口過多,與鄉村市場、環境容量不匹配,農村不會美﹔如果農民富裕不起來,農村也不可能美。
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
農村之美,不僅僅是人居環境的改善,還應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讓農民安居樂業。面對資源環境的約束和建設美麗鄉村的需求,專家建議今后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生態良好。
“要建立健全農業資源保護政策和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農業環境和生態改善。”張維理說,關鍵是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來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安全用藥、旱作節水技術等。據統計,2012年通過實行農作物病虫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藥使用量降低了15%—25%,僅項目區就節約農藥用量近3萬噸。
在發展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的同時,加強沼氣工程建設,推廣“豬沼糧”、“豬沼菜”等循環農業模式,使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目前我國年產沼氣總量160億立方米,生產有機沼肥4億噸,相當於節約了2612萬噸標准煤,減少碳排放6373萬噸。今后應進一步完善沼氣扶持政策,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此外,我國秸稈總量每年有8億噸左右,要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綠色種養業,減少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帶來的人居環境問題。
周宏春提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選擇富農產業時,既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也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發揮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