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耕地多出2億畝。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解讀——

熱點解讀: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

記者 陳仁澤

2013年12月31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熱點解讀)

數據來源:關於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

12月30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正式發布。調查顯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共203077萬畝,比基於第一次調查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多出20380萬畝。

全國耕地為何多出了2億多畝?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是否將鬆動?國務院新聞辦3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張為民對調查結果進行詳細解讀,回應社會關注。

多出2億畝,並非實有耕地數量增加

調查更加全面、客觀、准確,調查出了原有、實有的耕地

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耕地為203077萬畝,比基於第一次調查數據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多出20380萬畝。不少人據此認為,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國情已發生改變。

對此,王世元表示,二調數據的變化,主要受調查標准、技術方法的改進和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使得調查數據更加全面、客觀、准確。“調查手段先進了,組織方式周密了,把原有、實有的耕地調查出來,並不是我國實有耕地數量真的增加了。”

增加的耕地,是否已在糧食的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中有所體現?

張為民表示,二調多出的2億畝耕地當中,相當部分已經在現有的播種面積當中體現出來。他指出,全國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是在現有的耕地面積基礎上,通過抽樣調查計算出來的。從2004年開始,國家取消了農業稅,而且不斷加大對糧食的補貼力度,這樣一來,過去有一些沒有種的,或者沒有上報的耕地,也陸續用來進行農業耕種。對此,國家統計局加強糧食調查工作力度,對抽樣調查中的全部樣本進行全面丈量核實,對已掌握的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正。

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

人均耕地1.52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王世元分析說,從耕地分布和利用狀況看,全國有8474萬畝耕地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還有6471萬畝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這些耕地中有相當部分要根據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耕地休養生息等安排逐步調整﹔有相當數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種﹔還有一定數量的耕地因開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因地下水超採,已影響正常耕種。所以,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也就18億畝多。

從優質耕地減少的情況看,13年間,城鎮用地增加4178萬畝,佔用的大多是優質耕地。

從補充耕地的能力和質量看,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開墾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蘇、安徽、浙江、貴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設佔用耕地的補充難度很大。

從人均耕地的國際比較看,仍呈下降趨勢。1996年,我國人均耕地1.59畝,到2009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其他因素,下降到1.52畝,明顯低於世界人均耕地3.38畝的水平,且區域間很不平衡。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還要下降。

“綜合上述,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並沒有改變,耕地保護形勢仍十分嚴峻。”王世元強調,在這樣的背景下,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嚴守,糧食安全底線必須保住,現有的耕地總量必須保持基本穩定。

5000萬畝左右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

國家每年將拿出幾百個億,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等綜合治理試點

調查顯示,我國有相當數量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這樣的耕地面積有多大,國家會採取哪些治理措施?

王世元表示,關於土地污染面積,環境保護部土壤狀況調查結果表明,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環境調查,在區位上、在整個評價上,和環境保護部的調查結果趨同。

他說,“黨中央、國務院及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已採取措施,被污染的地方不許繼續耕種。同時,下一步,國家每年還將拿出幾百個億,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嚴重超採綜合治理的試點。我相信,經過努力,這些治理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建設用地增加8729萬畝

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總體上相適應,但增速較快、粗放利用的特征明顯

調查顯示,與一調相比,建設用地從4.38億畝增加到5.25億畝,增加了8729萬畝。

王世元表示,從二調結果看,建設用地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總體上是相適應的。10多年來,通過適度投放增量、著力盤活存量,實施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有力支撐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他說,“二調也反映出,建設用地增速較快、粗放利用的階段性特征還很明顯。城鎮用地增長較快,村庄用地不降反升﹔許多地方普遍存在建設用地格局結構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問題,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他強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今后必須繼續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

草地減少1.6億畝

土地利用變化反映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嚴峻

調查顯示,全國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佔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6億畝﹔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涂、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局部地區鹽鹼地、沙地增加較多,生態承載問題比較突出。

“多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植樹造林,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總體來看,土地利用變化反映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還很嚴峻,必須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王世元說,二調增加的耕地中,有相當部分要根據國家總體安排作退耕調整,這為生態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空間。“無論是退耕還林,還是退耕還湖還草,都必須按照國家計劃來統籌安排,因為,這涉及耕地的保有量,尤其是所在區域農民、森工的生計保障。”

王世元表示,下一步,國土資源部將按照中央要求,認真做好涉及生態退耕地類的土地資源調查評價、產權登記,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相關規劃、計劃以及政策的制定等工作,同時,配合做好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各項工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