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票房突飛猛進品質有待提升——盤點2013年中國電影

胡 祥 

2013年12月30日09:0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票房突飛猛進品質有待提升——盤點2013年中國電影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劇照

2013年,中國電影全年的票房總額突破了200億元。從2010年的100億元到200億元,隻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這種井噴式的發展顯示出中國電影市場極強的擴張性與巨大的增長潛力。但是在為產業迅猛發展歡呼的同時,中國電影藝術品質的有待提升卻成為業內共識。那麼,今年中國電影到底有哪些新的特點?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現象和值得思考的問題?

古裝大片漸現疲態

自《英雄》以來,中國式大片一路狂飆突進,制作規模越來越大、技術手段日漸國際化,在與北上的香港導演進行了深度合作后更是經歷了一段爆發式的創作時期。這些影片帶來了商業創作理念,卻因急功近利讓觀眾漸漸產生了審美疲勞,現在高投入、高產出的古裝大片的生產方式已經難見其效。

今年的古裝大片數量屈指可數,比較有影響力的有《西游·降魔篇》《忠烈楊家將》《狄仁杰之神都龍王》。在去年春節檔賺取將近13億元票房的《西游·降魔篇》在口碑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這部電影實質上是周星馳的一次自我致敬,突破不大,它最大的意義在於對驚悚懸疑的類型追求上,在數字特效的實踐上將國產電影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狄仁杰之神都龍王》與之有相似之處,它出自帶有強烈作者風格的導演徐克之手,同樣在技術試驗上充滿野心。但是正因為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特效上,不可避免地犧牲了劇情,這幾乎成為現在古裝大片的一大通病。

相比之下,《忠烈楊家將》顯得有些平庸,導演於仁泰依然用二十多年前的手法在講述一個一點都不新鮮的題材,缺少對戰爭的現代性反思,缺乏對人物、劇情、主題的創新,被市場所遺棄在所難免。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信號,即香港導演一直擅長的古裝大片模式逐漸走進了死胡同,如果不主動更新電影觀念,不在劇本上多加打磨,難以重現該類題材曾有的輝煌。

青春題材大放異彩

“青春”與“懷舊”是兩個應該入選2013年中國電影年度的關鍵詞。“青春電影”是我用來概括今年集中出現的一批新生代導演拍攝的電影類型,它們大多是導演們的處女作,包括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薛曉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圖》等,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雖不是處女作,但也是貨真價實的青春電影。今年的青春電影在市場表現上都相當優異,說明當創作者能真正接地氣地表現我們曾經的青春年華,能讓觀眾跟隨影像重溫過往,撩動他們內心關於青春的情懷,那麼,贏得現今最大的電影消費群體——青年觀眾的支持與喜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如果將這些青春電影放在整個中國電影序列上來考察,我們會發現,它們雖然不再像第五代那樣具有強烈的集體性的文化訴求,也不像第六代那樣顧影自憐、沉溺自我,但正因為他們沒有代際劃分的局限,反而能以全新的視角展現他們的創作意圖,我們也能從中看到激烈的價值觀碰撞。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中露骨的拜金主義引發爭議﹔《北京遇上西雅圖》更是從正面表現了“小三”這一群體的困惑與覺醒﹔《中國合伙人》裡對成功觀的不同詮釋讓人感動和思索。這些影片豐富了電影市場的作品形態,更大的意義在於:標志中國電影在中小成本上新的發展方向——重視劇本的架構搭建,重視類型的黃金法則,重視當代中國的人倫情感。

主旋律創作呈現新氣象

主旋律電影在世界各國都有。好萊塢的主旋律一般融入在類型電影之中, 通過高科技包裝下的銀幕神話,一次次對全世界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輸出。中國的主旋律電影通常與主流意識形態緊密相連,但是因為創作觀念的陳舊一直飽受詬病。

2013年的主旋律電影創作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比如《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重現周總理在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四天的調研歷程,通過一個個朴實而動人的細節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在廣大觀眾中引起深深的共鳴,對當下中國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電影獲得了八千多萬的票房,在不久前舉辦的中美電影節上獲得“金天使獎”,這在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下難能可貴。香港導演彭順、彭發兄弟的《逃出生天》,用災難片的類型手法,歌頌了消防官兵在生死面前所展現出來的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無論是敘事手法還是技術手段都讓人耳目一新。這種創新的努力也得到市場的認可,電影票房過億,成為國內類型電影與主流價值觀融合的一個可借鑒樣本。

藝術電影難見春光

近幾年中國電影已經不再像第五代時在國際頂級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電影市場的迅速擴張,商業資本的趨利性加上整個環境的日漸浮躁,讓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有創作理想的年輕導演越來越艱難,難逃被忽視的命運。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已入選世界各國的年度十佳,但是像王家衛能擁有如此強大的創作資源又有深厚功底的藝術導演少之又少。一直執著於藝術電影的編劇程曉玲和導演肖風合作的抗戰三部曲之三《蘭亭》拍得唯美、深情,原生態美學追求讓這部電影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盡管被專家稱為直抵人心,但是市場發行並不樂觀。青年導演郝杰的《美姐》似乎讓人看到一種藝術原創力的勃勃生機。導演從自己家鄉與童年的記憶取材,營造了一種真實的年代感。然而,能看到這部電影的觀眾屈指可數。

對藝術電影的寬容度是檢驗一個國家電影市場健康程度的試金石,如何為藝術電影創造更多的生存空間,藝術電影如何提升自己的藝術品質參與市場競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港片顯示復蘇跡象

2013年中國電影的另一大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港片的復蘇。自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后,大批香港導演北上,香港電影本土創作少之又少。近兩年的港片創作卻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寒戰》以香港引以為自豪的法治精神為核心,在緊張刺激中重現香港電影的優勢。而杜琪峰的《毒戰》、新導演袁錦麟的《風暴》在人性探索、在槍戰場面處理上毫無生澀之感,是接近好萊塢水准的類型之作。

2013年還有很多值得說道的電影現象,比如《富春山居圖》引發的全民吐槽,比如馮小剛攜《私人訂制》重返賀歲檔,都構成今年電影拼圖上獨特的一角。從整體上看,市場對大片的狂熱逐漸降溫,中小成本電影反而頻頻以小搏大,這是電影市場日趨理性、創作日趨豐富的表現。但是,中國電影要想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還需要更多融合主流價值觀的大片,還需要堅守電影藝術品格、堅持藝術探索,還需要對時代、對生活有更深入的洞察與表現。

(作者為中國兒童中心期刊總社編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