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行政訴訟法該怎麼修?

殷 泓 王逸吟

2013年12月26日08:4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行政訴訟法該怎麼修?

“據有關方面統計,近五年來,全國行政訴訟案件原告勝訴率逐年走低,從原來30%下降到目前不足10%,相反的是上訴率、申訴率不斷攀升。這些數據印証了目前的行政案件面臨的形勢,因此修改這部法律是順應時代發展、順應民心之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其江說。

行政訴訟法實施23年來迎來首次大修,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3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了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充分肯定草案與時俱進、亮點紛呈的同時,對如何完善草案內容提出了具體建議。此外,不少專家學者也對此次修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擴大受案范圍,降低訴訟門檻

背景

為暢通行政訴訟的入口,草案將可提起訴訟的情形由現行的8種增加到10種。此外,草案還增加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其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專家觀點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建淼:受案范圍在整個行政訴訟制度中,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老百姓對哪些行政行為可以狀告,這涉及公民、行政機關和法院三者之間的平衡,是整個行政訴訟的門檻。草案關於受案范圍的規定很好,主要有兩點:一是明確了行政強制執行可訴﹔二是對受案范圍擴大了,不僅“紅頭文件”可附帶審查,而且把土地等自然資源納入到可訴的侵權領域中。

審議意見

吳曉靈委員:允許對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我認為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建議對行政不作為也應可訴。現在訴的是行政作為的后果,但是更多的是行政不作為。各級政府機關都注重事前審批,事后監管非常不到位。隨著大量的行政審批權下放,市場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寬進嚴管,行政不作為今后也應該作為可訴的內容。

白志健委員:行政合同是否應該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行政合同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等,與民事合同有明顯的區別。這類合同糾紛,不宜依照普通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是否該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值得斟酌。

王剛委員:草案採用列舉加兜底的條款方式規定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但列舉方式無法窮盡所有可以起訴的行政訴訟行為。因此,建議採用總括加排除的方式來規范受案范圍,即除了哪些情形之外,法院都應當受理。採取這樣的方式規范受案范圍,能引導老百姓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上訪。

完善管轄制度,排除外來干擾

背景

為解決行政案件審理難問題,減少地方政府對行政審判的干預,行政訴訟法草案在總結現行做法的基礎上,增加跨區域管轄和提級管轄兩種方式。

專家觀點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這部法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干預太多。跨區域受案是解決干預問題採取的重大措施,對於擺脫干預將起到很大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薛剛凌:關於管轄問題,實際上法院系統做了很多改革嘗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証審判的公正和獨立。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各種方案都有一些利弊。目前這個方案,我認為仍然是一個過渡性方案,將來不排除朝著更專業化、更適應審判需要的方向發展。

審議意見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莫永清:當前行政案件解決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同級審,即市縣政府為被告的一審案件由當地法院管轄。鑒於目前法院的人、財、物都依賴於當地同級行政機關的情況,同級審同級,不利於獨立、公正地審判。因此,修正案增加提級管轄的規定是好的,這對於沖破地方保護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從制度上確立同級的案件由上級法院審,許多問題就好解決了。

破解執行難,要敢於公告

背景

當前,行政機關不執行法院判決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為增加法律規定的可執行性,草案增加規定: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情況予以公告。拒不履行且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予以拘留。

專家觀點

胡建淼:草案關於法院生效判決的執行問題的修改是一個亮點。公告是什麼意思?就是法院的判決生效了,行政機關拒不執行,法院可以公告。現在是一個網絡社會、信息社會,如果媒體曝光說某某行政機關拒不執行法院的判決,影響可能比拘留還嚴重,這個行政首長很難再當下去,因此公告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我相信隻要法院真正敢於公告、拘留,執行難的問題就不存在。

審議意見

王其江委員:行政機關不執行裁決的問題十分突出。現行的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四種執行措施,總的看力度還是偏小的,草案增加了將行政機關執行情況予以公告,這條還有點力度。在執行力度上研究點兒過硬的措施。

王明雯委員:應當加大法院對行政機關不履行判決、裁定及調解書的處罰力度,建議提高罰款額,從“日處50元至100元”提高至“日處500元至1000元”。現行規定是1990年確定的標准,到現在仍然保持不變的話,顯得這個數額就太低了,不足以起到制裁和警誡的作用。(本報記者 殷 泓 王逸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