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戰法創新:找准深入的突破口

孫長毅

2013年12月24日08:25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戰法創新:找准深入的突破口

今年以來,全軍以“能打仗、打勝仗”為目標,戰法創新之風正在掀起熱潮,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形成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對於推動軍事斗爭准備有效落實和軍事訓練向實戰化靠攏起到了巨大作用。

與此同時,在戰法創新的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比如群眾性研究創新工作驅動力不足,很多戰法研究還隻停留在機關層面、由少數人完成﹔戰法成果很多,但真正有質量、起作用的較少﹔有的組織動員熱情高漲,研究過程大干快上,拿出成果急於評獎,任務完成扔在一旁……凡此種種,都與組織開展戰法創新活動的初衷大相徑庭、背道而馳,於部隊戰斗力建設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回顧一年來戰法研究創新工作的得與失,各級有必要冷靜坐下來,認真思考謀劃今后如何深入持久有效推動戰法創新問題。

悟透戰法研究之“法”

戰法創新,貴在得法。戰法創新之所以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可以從方法論上找到原因。如何抓好戰法研究創新工作,不光是進一步深化認識、加大力度的問題,還要認真反思和總結研究方法的問題。

戰例學習法。學習研究戰例,是戰法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每一個著名戰例,都會從正反兩面反映交戰雙方在軍事思想、組織指揮、戰術運用等方面的得失,被許多軍事家稱為“最好的教材”“寶貴的鏡子”。部隊在長期不打仗的情況下,更應重視和加強對戰例的學習和研究,以戰例為參照,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撥開戰爭迷霧,找出作戰指導的內在規律,力求用他山之石,攻現代戰爭的指導藝術和謀略運用之玉。

難題牽引法。戰法研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尋找解決作戰中可能遇到的現實難題之道的過程。戰法創新研究越深入,遇到和發現的問題就越多,解決問題的現實需求也就越多,研究成果也就越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比如,高寒山地通道作戰面臨大兵團難展開、傳統步兵難作為、一拳打到底難奏效等現實難題,怎樣從傳統的以數量優勢制勝轉到以能量優勢制勝上來,怎樣貫徹大體系支撐下的精兵作戰理念,怎樣把有限空間內有限的兵力、火力與多維空間的超常戰場感知力、控制力、打擊力、保障力結合起來集中於一點釋放?用這些難題做牽引,研究出來的戰法就有了鮮明的針對性和很高的實用性。

對抗研究法。軍事領域本質是活的對抗,戰法創新也必須強化對抗思維。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組織一個熟悉作戰對手的“班子”,站在敵方角度,專門研究破“法”之法,在“打擂台”“挑毛病”,甚至是“抬杠”中,激發創新思維,進而迸發靈感火花,然后採取兵棋對抗、指揮對抗直至實兵對抗等方式,使戰法研究成果不斷在對抗中完善成熟。

解決戰法研究之“用”

戰法創新的目的在於應用,戰法創新成果的價值應體現在推動軍事訓練向實戰靠攏。

解決好“用得了”的問題。“用得了”的前提是“實下去”。確保戰法創新成果“落地生根”,關鍵是實戰管用。創新戰法,必須基於作戰任務、基於作戰方案,切實增強針對性有效性,防止戰法脫離任務、脫離實際。必須堅持緊貼實踐、立足實際、注重實效,從可能出現的最復雜最困難情況出發,做到一項任務多個方案,一個方案多個行動,一個行動多個戰法,一個戰法多種打法。必須堅決治虛打假,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杜絕那種看起來很新、實際上沒用以及“四六句”式的戰法,做到越朴實、越管用越好。

解決好“用起來”的問題。戰法創新研究工作需要統籌,而研究成果怎樣進入實踐更需要統籌,否則,研究者與實踐主體背靠背,必然導致互相生疑,再好的戰法也難以被理解和運用。所以,各級領導機關應把研與用聯系起來思考,分步推進落實,有時也可採取指令性的方式、抓試點的辦法,強制推行檢驗,在用中完善,在用中提升戰法創新成果的質量,從而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解決好“用得久”的問題。戰法創新與戰備訓練實踐是相伴相隨的,不是今年搞了明年就不搞,而是要作為打仗准備的重要內容持續不斷地抓下去。應當盯住關鍵問題不放鬆,圍繞立題、研究、論証、完善、推廣等各個環節,進行系統化籌劃、工程化設計、全過程監督,建立起滾動發展的常態化運行機制,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向前推進。那些優秀的、經過實踐檢驗的戰法創新成果,應當全面系統地進行梳理整理,看准一項、成熟一項就寫入戰斗條令、訓練大綱、作戰方案、訓練教范等進行固化,讓戰法成果更好地為作戰服務、為訓練服務。

洞察戰法研究之“變”

兵無常勢,法無定法。戰法研究不能奢望試圖研究出一本“作戰寶典”,學會了就打遍天下無敵手,而要隨著形勢任務、武器裝備、力量結構發展變化,突出個性化設計,有針對性地解決好以什麼樣的“矛”破什麼樣的“盾”的問題。

因勢而變。當前,軍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持續深入推進,一體化指揮平台、網絡化信息系統、信息化武器裝備等大量列裝,新技術、新裝備、新型作戰力量、新式指揮手段的廣泛運用,強制性地牽引著部隊作戰編組、指揮方式、決策方式、運行機制、信息流程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使部隊真正邁入了信息化的門檻,為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如果對這些變化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仍然固守於機械化戰爭思維去研練戰法,那隻能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

因敵而變。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劉伯承七亙村“重疊設伏”等戰爭奇跡,無不得益於戰前充分了解對手的意圖、抓住了對手的弱點,並據此創造了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戰場態勢。為此,戰法創新必須在“課前”下功夫,切實把作戰對手研究透,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充分利用網絡、軍事情報等各種手段,跟蹤研究潛在對手的作戰思想、作戰原則、作戰手段,掌握其發展變化和最新動態,熟悉其主要裝備的戰術性能、技術原則及作戰運用,分析其強中之弱、優中之劣,在動態發展變化中找到敵人短板、拉長己長板,進而尋求克敵制勝之策。

因境而變。戰法是過河的橋和船,必須著眼解決具體實際問題來研究,如果過於強調普適性,其結果隻能歸結為原則性,還是解決不好應該怎麼辦的問題。同時,戰法的運用也必須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實際情況而定,不是越新越奇越好。比如遂行高寒山地作戰任務,在貫徹信息主導、聯合作戰的同時,還得研究怎麼“人扛馬馱”,處理好“騾馬化”的問題,這就是特定的實際情況,如果脫離這個實際情況,那就會搞成理想化、模式化,而戰爭從來都不是解簡單的一元方程式。

掌握戰法研究之“術”

揭示作戰特點規律的對策是“法”,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措施則為“術”。法為術之本、術為法之用﹔無法則術亂,無術則法空。戰法創新,既要著力研究指導作戰之“法”,也應抓好打仗具體之“術”的研究。

解決好“上”“下”結合的問題。比如,師以上機關應重點圍繞貫徹現代作戰信息主導、體系破擊、精確作戰等新理念,深入研究作戰的方法原則問題﹔團以下部隊,特別是營以下分隊,命題則不宜過大,應當結合自身任務、手中武器和官兵素質實際,從小處著手、從作戰最需要入手,研究一些諸如“如何打得准”“如何到位快”“如何展得開”等小而實、用得上、易操作的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使戰法得到體系化的行動方法支撐,真正落地生根。

解決好“戰術”“技術”結合的問題。“術”也包括技術。東方智慧講求思辨、謀略,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靠謀略來解決,當戰術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時,我們就應把眼光投向技術。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戰術對技術的依賴性增強,技術決定戰術的特征日益凸顯。因而,研究作戰需求,特別是技術需求,應成為作戰問題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們應當時刻對技術進步保持高度敏銳性,深刻把握其對軍事發展的影響,最大限度發揮新技術、新系統、新平台、新手段效能,通過“技術”與“戰術”的良性互動、有機融合,促進部隊整體作戰能力有效提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