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春
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有關中國夢的重要論述,引起了國人的高度認同和廣泛共鳴,因為它是一個民族心靈和精神寄托的“承載體”的最有效表征。客觀而言,中國夢既有政治層面宣傳動員的因素,也有時代賦予個體勇敢追夢的邏輯。每個中國人都應成為中國夢的書寫者和踐行者,匯聚起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正能量。
中國夢是歷史內在的邏輯
中國夢實質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作為一個有5000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歷史上曾長時間領先、引領世界,但是近代以來屢遭西方列強欺凌,飽受恥辱,中國夢正是基於這樣的歷史邏輯而提出的。中國夢既飽含著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宏偉願景,它包含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隻有民族、國家發展與強大,個人才能實現夢想,人民才能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同樣,隻有每個人都充滿激情,中國夢才夠美麗,才夠堅實。
中國精神是中國夢的動力源泉
幾十年來,可以說我們黨在專心致志做一件事,就是探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宣傳實踐中國夢,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就是“這條道路”不能變。堅持“道路自信”,要求我們要有“精神自覺”。中國精神是中國夢的動力源泉。中國精神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們踏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改革也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中國夢的實現任重道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必須要有強大的中國精神作為動力,凝聚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全國人民的力量,以更大勇氣和膽識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加大創新驅動發展力度,不斷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讓中國夢乘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展翅飛翔。
用改革創新精神托起中國夢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中國改革,尤其需要國人發揮精神力量。最簡單的邏輯是,沒有一股“精氣神”,怎麼啃硬骨頭和涉險灘?怎麼突破固化的藩籬與壁壘?怎麼凝聚更廣泛的共識與更大的智慧勇氣推進改革?
歷史和現實証明,改革創新之時代精神,是實現夢想的核心支撐。30多年來,我們一直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從農村改革解決溫飽問題到社會改革聚焦民生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改革領域也不斷拓寬,“五位一體”的改革整體推進。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實現這個總目標,就需要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瓶頸,以改革創新平衡“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的關系,進而持續釋放改革紅利,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廣東要成為中國夢率先起飛之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提出,希望廣東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省委書記胡春華在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上明確指出,“三個定位、兩個率先”是廣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化,是未來一段時間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我們有率先實現夢想的優勢。廣東從1985年至今經濟總量已連續28年居全國第一,主要經濟指標也長期排在前列,但是我們深知后面的追兵越來越近,“兩個廣東”(最富在廣東,最窮也在廣東)的現實依然嚴峻。南粵大地要繼續領跑,必須拿出“精氣神”,聚精會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加快發展與轉型升級的文章,二是做好“兩個廣東”的文章,三是做好民生和諧與平安穩定的文章。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發展和國家富強要“同頻共振”,用“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勇氣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托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專題 |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