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 平
“我們志願者就想通過自己的小小努力,為國家的養老事業做一點探索。等我們老了,也能安享晚年。”在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助老天使風採展示和交流會”上,玖久緣文化養老中心(以下簡稱“玖久緣”)志願者汪楊的一席話贏得台下陣陣掌聲。
汪楊,月壇街道鐵四社區志願者,每周定期到一位高齡、空巢並患有抑郁症的老人家中走訪。從最初將她拒之門外到如今拉起家常就舍不得讓她走,老人與汪楊越來越親,心情也漸漸開朗起來。
“玖久緣”是成立於2007年的一家社會組織,擁有500多名志願者。通過公益演出、舉辦夕陽茶座、入戶巡視,為月壇街道的老人們送去親情化服務,讓他們的生活得到照料、精神得到慰藉。
政府購買:
破解資金難題
社會組織是現代社會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些社會組織在協同政府管理服務、增進社會福利、改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激發社會活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社會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資金不足往往成為橫亙在其發展路上的一道難題。這種情況下,由政府出資,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提供資金支持,成為解決社會組織資金難題的有效途徑。
“‘玖久緣’是2010年1月正式注冊的,當年4月就從區社工委申請到8萬元經費﹔今年又因為‘創建西城區助老天使培訓基地’項目,從北京市和西城區共申請到32.6萬元經費。”“玖久緣”負責人唐建英告訴記者,“這些經費解了燃眉之急,讓我們得以在24個社區建立起養老平台,還帶出一支專業隊伍。”
技術外援:
為專業化助力
政府購買解決了社會組織的資金難題,然而,社會組織能否承擔起政府賦予的責任,還要打個問號。一個組織鬆散、目標不清、執行力差的社會組織是無法如期高效完成政府購買項目的,現實中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因此,提升自身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成為目前很多社會組織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月壇助老天使風採展示和交流會”上,記者見到了“玖久緣”陣容強大的技術外援。他們有北京大學護理學院院長,有老年學研究所教授,還有北京老年醫院老年病臨床與康復研究所專家、醫生。健康老齡化、老年心血管病的居家護理、四季養生、經絡保健……志願者們正是聽了他們講述的課程,才能在“夕陽茶座”上把科學的知識傳遞給老人,在入戶巡視中進行正確的操作。
與高校、研究所等第三方機構合作,僅僅是提升專業化的途徑之一。進駐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接受全套支持和培訓,直到“破殼而出”,是目前很多社會組織的另一選擇。隨著專業化水平的提升,社會組織對接政府項目的能力得到提高,也就能夠積累起更多資源,逐漸發展壯大。
以老助老:
建起志願者隊伍
採訪“玖久緣”,印象最深的是這支志願者隊伍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很多社區的帶頭人都已年過花甲。正因為自己也是老人,在服務老人的過程中便多了一份理解和關愛,也多了一份責任和期許。
“雖說我們的志願者有500多人,但是‘常備軍’也就50人左右。他們大部分都是退休老人,但都特別熱衷於志願活動。”唐建英說,“這些已經退休的老人,一是有充足的時間,二是他們自己也能從中獲益,學到的專業知識、照顧老人的經驗也是在為自己的養老作儲備。”
由於待遇和上升空間有限,人們大多不願進入社會組織工作,人才不足成為社會組織面臨的棘手難題。特別是對於像“玖久緣”這樣規模不大的民間社會組織來說,建立一支穩定的隊伍並非易事。“玖久緣”充分挖掘社區裡寶貴的“夕陽資源”,激發起這些退休人員的活力,以老助老。這也給我們以啟示:服務者和受助者之間並非有絕對的界限。鼓勵有能力的受助者或潛在受助者成為服務者,不失為緩解社會組織人員不足的一種思路。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4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