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黃濤

2013年12月18日08: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自開播以來,《爸爸去哪兒》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這節目為什麼這麼火?各路媒體人眾說紛紜:有人說娃很萌、爸很帥、倆人一起很有愛﹔有人說檔期准,一年到頭同質化的歌唱相親節目弄得觀眾審美疲勞后,親子節目讓人眼前一亮﹔有人說制作精,搬來MBC的節目模式,40多個機位、100名以上的工作人員、1000多個小時素材剪成一期﹔還有人說富有教育性,既教出好爸爸和好小孩,又能體味親情。這些理由背后,仍有一點值得強調:《爸爸去哪兒》回應了大多數身處轉型時代的中國人面臨的一大問題,即父親在家庭責任中的重新定位。

  男主外,打拼事業,賺錢養家﹔女主內,生兒育女,勤儉持家,這是長期以來中國人的家庭分工和責任定位。無論是否真的“身不由己”,男性以工作忙、打拼賺錢就是負責為由,把陪伴、教育子女的責任更多交給女性或老人來承擔。對於大多數的80后、90后、00后而言,父愛缺位遠比母愛缺位來得普遍。

  長期缺乏父愛,孩子可能會患上“缺乏父愛綜合症”,從而造成認知、個性、情感、體格方面的障礙與缺陷。國外研究顯示,“缺乏父愛綜合征”的孩子與那充分獲得父愛的孩子相比,中學輟學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假如是女孩,長大后成為單身母親的幾率則高出3倍﹔缺乏父愛的孩子年齡愈小,患綜合症的危險愈大。而耶魯大學一項持續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往往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可見,全身心地扑在事業上,也許會換來更殷實的家境、為孩子贏得更好的起飛平台,卻不見得能讓孩子感受更多父愛。

  《爸爸去哪兒》恰恰抓住了社會對父親承擔另一重家庭責任的期待。據統計,4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觀眾總人數70%以上,他們除了能在節目的輕鬆歡笑,在童心童趣中釋放平日的壓力之外,更能感受到親子互動帶來的父愛共鳴。節目中的互動,為很多人提供了理想中更為親密的親子關系。

  在觀眾群體中,女性觀眾佔到六成以上,她們更願意對節目進行評價,並以此投射自己對另一半家庭角色的想象。其中,名模張亮不單對事業認真,他在節目中對家務的承擔,與孩子的換位溝通,對孩子細致而周到的看護,耐心溫和又不失威嚴的教導等種種細節,使他不單贏得其他幾個孩子的好感,更博得了觀眾,他們給予他“中國好爸爸”稱號。一定程度上,張亮代表了一種新的父親和丈夫形象。最直觀的數據是:他的微博粉絲,從節目播出前的幾十萬直竄到千萬,商演價格也從原先的5000元飆升到80萬。

  遠離熟悉的環境和優裕的生活,在鄉間田野和孩子們相依相伴時,之前趕通告忙事業而鮮有時間陪伴孩子的郭濤、王岳倫、田亮們,更感到父愛的意義。除開節目必然帶有的商業包裝因素,我們仍有理由相信,這五個同是“富二代”的孩子,會有著與此前生活截然不同的經歷和感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