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讀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

唐任伍:新型城鎮化帶動民生改善需堅持“以人為核心”

2013年12月16日12:3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唐任伍(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萬鵬)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3日在京舉行。會議指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就此,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

唐任伍談到,剛剛落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翻開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篇章,使我國的城鎮化由坐而論道轉變到知行合一,由理論號召轉變到實踐行動,開啟了通過新型城鎮化紅利、加快我國民生改善的新的一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2年城鎮人口達到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國的城鎮化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二元體制、農民工、大城市病等,導致戶籍人口隻有35%,城鎮化過程中民生問題仍然突出。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洞悉問題所在,明確提出用推進城鎮化來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目標是通過推進城鎮化發展,為城鄉居民帶來更多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唐任伍認為,以城鎮化帶動民生的改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按照問題邏輯,提出了完整的建議和安排。第一,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也是民生改善的指導思想。我國的城鎮化,不是土地的城鎮化,而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離開了人,修再多的房子,建再漂亮的馬路,那些都是外表,關鍵是適不適合人的生存和發展,這是城鎮化的核心。因此,新型城鎮化改善民生就要以人為本,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堅持自願、分類、有序,充分尊重農民意願、需求,不搞拉郎配和運動。

第二,城鎮化改善民生的關鍵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善民生首先要確定身份,提供平台,所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工作任務第一條中就指出,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將農民有序變為市民,為他們提供一個正式的身份和穩定的平台,改變長期以來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境地。長期以來,大量的農村轉移人口難以享受到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收入、就業、住房、社保、子女就學等都存在難題。這都是由於二元體制導致農民工的身份不確定造成的。因此,要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促進城鎮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是民生改善的基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會議明確要求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第三,城鎮化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是穩定就業。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這是通過城鎮化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就業是民生之本,轉變為市民的農民隻有有了穩定的就業,才能有好的生活質量,才能住得下、留得住、穩得根,城鎮化才算成為真正的“人”的城鎮化。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發展城市經濟,通過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否則的話,城鎮化只是表面光鮮,農民也只是換了副市民的“馬甲”,最后城鎮化也“化”不起來,變為“鬼城”、“空城”。

第四,城鎮化改善民生的要求是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通過城鎮化,讓居民有好的生活環境和較高的生活質量,這是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因此,就要規劃好城鎮建設,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以科學、務實的態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第五,城鎮化改善民生必須穩步推進,漸進進行。城鎮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變革,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因此,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用推進城鎮化的方式改善民生,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把握好城鎮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時機,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切不可採取運動式、冒進式的方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唐任伍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