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框架。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特征突出的發展階段,資源環境矛盾增多,生態環境脆弱,發展難題凸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全黨全民的意志。順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塑造並大力發展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低碳文化是指在人們的文化生活及生產實踐中,實現低碳消費、低碳排放的意識和行為﹔在涉及到物質能源消費的活動中,能以提倡生態文明的目標進行低碳排放和低能源消耗。
從本質來看,低碳文化是崇尚生態價值、綠色環保、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文化,旨在促進人、社會、自然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功能作用來看,低碳文化是一種科學文化,它遵循科學法則、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實踐指導性。低碳文化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種手段,人們可以從方法論的高度去加工、提煉、升華業已掌握的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各種科學方法或奇思妙想,形成具有比較固定的規則和條理的程序,進而可以處理各種較為復雜的低碳問題的方法。從社會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低碳文化要求在全社會形成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價值觀,促進包括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在內的整體發展的低碳化和生態化。
生態文明是對低碳文化的升華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批判超越的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和諧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它滲透和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生態哲學,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結構,優化了人類的文化生態,重塑了人類的文化價值﹔它促進人類思考自然,並選擇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范式。低碳文化正是生態哲學的文化選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條件。追求生態文明,實現生態平衡和諧發展,應該從建設低碳社會開始。
生態文明是低碳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追求。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廣,低碳文化意識和理念逐漸萌發並深入人心,並正在提煉為一種文化意識和社會發展理念,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成為全社會發展的一種有力的指導思想。
低碳文化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
思想觀念陳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低碳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認識不清。對低碳文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的認識模糊,忽視了低碳文化的產業功能﹔對低碳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長遠協調認識模糊,沒有看到低碳文化建設滯后對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把低碳文化與經濟發展割裂開來。二是對低碳文化產業的經濟實體性質認識不清。習慣於政府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和直接投入、直接經營模式,忽視其引導職能和經營功能,沒有把低碳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三是對低碳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認識不清。往往把低碳文化產品的生態屬性和商品屬性對立起來,片面強調低碳文化產品的生態效益,而忽視或放棄低碳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
管理體制機制落后。主要表現為:一是在政府與低碳文化建設主體關系上,習慣於政府的包辦代替,將政府“管文化”的職能演變成“辦文化”的職能﹔低碳文化建設的主導者與經營者關系沒有理順,責任邊界不明確。二是在低碳文化公益事業與低碳文化產業的關系上,界限模糊,職責不清。低碳文化建設缺乏真正的市場主體,市場意識、競爭意識不足,低碳文化建設尚未步入產業化經營軌道。三是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低碳文化建設主體之間的關系上,還沒有打破地區壟斷、行業壟斷的局面,調控不力,各行其是,無法實現對低碳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
人才匱乏。盡管我國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無論在總量、素質、結構上,還是在人才的培養、使用、引進、發揮作用方面,都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有廣泛影響的學科帶頭人、低碳文化領軍人物、高層次復合型低碳文化專業人才、低碳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從事低碳文化品牌塑造的人才相對缺乏﹔其次,人才建設機制不夠完善,低碳文化人才建設資金投入不能滿足現階段我國低碳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引進高端人才較為困難﹔再次,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不足,低碳文化創新乏人。
生態文明背景下低碳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其一,樹立低碳文化發展觀。
樹立低碳意識。要在全社會宣傳、弘揚低碳文化思想,加強低碳文化教育。政府應該加大對低碳文化的教育力度,將低碳教育納入公民文化素質教育體系之中,在全社會形成低碳發展的共識。
踐行低碳行為。政府、企業要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布局,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企業要用低碳理念來生產、營銷,引導低碳消費,應該加大對低碳技術的革新和低碳產業研發的力度。個人應該具有低碳態度,努力倡導低碳消費、低碳生活。實行可持續的消費,倡導和諧、節儉和環保的消費觀,營造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完善低碳制度。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更加尊重低碳文化發展規律,更加重視低碳文化人才培養,更加優化低碳文化發展環境。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加強對碳排放的檢查、監督機制,建立碳排放檢測和認証制度﹔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設立控制標准,完善低碳發展評價機制。
其二,加強低碳文化創新。
首先是加快低碳技術創新。應組織力量開展有關低碳經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並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優先開發新型高效的低碳產業技術﹔鼓勵企業積極投入低碳產業技術的開發、設備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產﹔加強國際交流,突破低碳產業技術屏障。
其次是加快低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我們必須立足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廣泛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文化、先進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的統一,傳統繼承與時代創新的統一,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統一,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路。(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