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的歷史經驗表明,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在世界各國的工業化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影響著工業化的進程和競爭力。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的總體水平,與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相比、與發達國家同類人才的素質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要縮短與發達國家工程科技人才水平間的差距,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必須加快培養和造就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加快建立職業化和國際化的工程科技人才開發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這無疑需要培養大批高水平的工程科技人才。近10年來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鑒》表明,在60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科技研發人員國際競爭力”徘徊於中游,“合格工程師”列於后位,甚至有些年份靠近末位。要縮短與發達國家工程科技人才水平間的差距,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必須加快培養和造就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加快建立職業化和國際化的工程科技人才開發體系。本研究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國際比較、問卷調查、小組訪談等方法,分析和總結我國工程科技人才開發的狀況、問題,並借鑒國際經驗提出相關改革建議。研究中發放了兩次問卷,前者針對問題不足,后者針對改革建議,分別回收2800余份和330余份﹔此外與工程科技人員、人力資源管理者、企業領導開展訪談、座談十余次。
問題與差距
目前,理論界對職業化和國際化問題的研究有多種視角,成為理論和實踐探索的一個“資源富集區”,尚待深入挖掘。但從政策創新的角度看,通過導入“職業化”和“國際化”的概念,認識和把握工程科技人才的職業發展規律、特點,深入分析當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建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人才培養、評價和使用制度模式,是一個有益視角。本課題針對當前我國工程科技人才開發中的突出問題——“大學教育不完善”“職業發展通道不科學”“成長激勵不足”“繼續教育不完善”“人才評價有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對照現實狀況,受訪的工程師群體從以上五個問題中選擇突出的三項,相關題項的選擇比率如圖所示。
總結以上主要問題,都可以歸結為職業化和國際化兩方面的不足。課題組認為,在職業化和國際化視角下,我國工程科技人才開發有以下突出問題急需解決:
⒈工程科技人才職業社會地位偏低,難以對優秀人才產生較強的吸引力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曾經對全國5000名工程科技人員開展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工程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一般”或者“偏低”,工程師對個人收入的滿意度僅為53.75%。中國科協發布的一份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研報告表明,在14個可選職業中,希望自己子女未來從事工程師職業的僅有17.7%。目前,一些重點院校的傳統工科院系也面臨著第一志願報考人數低於錄取計劃人數的尷尬。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程師的光環和青少年對成為工程師的熱情難再。課題調研中,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出,“我們不能將工程師當為‘藍領工人’,否則不會吸引大量年輕人加入”。工程師的社會地位降低,社會價值被低估,致使部分優秀人才不願意從事工程師職業。另一方面,工程科技人才的自身素質有所降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新聞媒體中頻繁曝光的一些偽劣工程和垃圾項目,也使得公眾對工程科技人員的信任度大打折扣,為這一群體的自身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當前增強工程科技人才的職業意識、職業自律,建立較為完善的職業准入、職業標准和職業退出與獎懲機制,進而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成為未來面臨的重要課題。
⒉職業化的理念沒有樹立,工程科技人才教育培養質量不高
當前,我國高等工科教育規模已經居於世界第一,但從質量水平看,我國工程教育培養的人才遠不能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工程專業的學生普遍創新能力不強,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存在著到工程實踐崗位上不適用、不能用的問題。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朱高峰曾指出,當前我國現有工程教育定位不准確,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知識面過窄,科學基礎不扎實並缺乏工程訓練。在課題調研中,江南造船廠研發部門負責人提出,工程專業的學校教育與企業間的相互溝通少,導致供求脫節和新進人員的實踐能力嚴重偏弱。調研顯示,有58.8%的工程師認為,“大學教育不完善”是當前工程科技人才開發中的突出問題。
⒊職稱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職業專業化發展空間路徑過窄
目前的職稱評定方式名義上是“同行評議”,但實踐中是以單位為基礎開展的,這種“小同行評議”往往造成難以統一標准,易受人情關系和行政干預影響,評定權威性不足。中國重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各單位職稱評價標准各有不同,有些高級工程師不具備相應水平,企業之間相互不認可。包頭鋼鐵公司工程科技人員認為,當前主要基於年資而非能力的評價制度,沒有對工程科技人員的職業發展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自1994年以來,隨著職稱制度深化改革和職業資格制度不斷探索,一部分人員的職稱評價從原有的職稱序列分離出來,實行職業資格制度。目前政府建立的職業資格有6項,共涉及18個職業,而其他各類工程技術人員依然採用現行職稱評價辦法。一些企業如華為、中興等制定了本企業的崗位資格評價辦法,但僅限於企業內部實行。調查顯示,60.3%的工程技術人員認為要進一步推進職稱改革社會化,“擴大評價對象范圍,為社會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服務”。
⒋職業發展階梯設置不科學,工程科技人員成長路徑過短
調查顯示,有64.1%的受訪工程師認為當前“職業發展通道不科學”,有67.2%的人認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成長激勵不足”。目前,我國工程科技人員職務序列是1986年設置的,實行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三個等級。中國兵器集團工程技術人員反映,按照現行制度,一名大學畢業生工作十年左右,也就是30歲出頭其職業發展“已經到頭了”,而新進的碩士、博士人員獲得高級職稱更早。並且這個職稱等級的設置不具有國際可比性,已不適應工程科技人員職業發展多樣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的需求。一些高級技術專家反映,我國實際未建立起職業化的發展道路,致使工程科技人員不能從職業發展中獲得內在激勵,職業選擇時受外部因素(比如待遇)影響較大,從而使一些優秀工程科技人員轉走行政晉升路線,造成工程領域的損失。
⒌繼續教育制度不完善,沒有與職業發展階梯形成有效銜接
從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看,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工程師大體需要8-10年的時間,期間必須使其經歷工程科學知識的學習、工程實踐的鍛煉以及在職繼續教育的學習。但是從調研情況看,當前在繼續教育方面除立法比較薄弱、經費投入保障不夠、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沒有解決外,繼續教育與工程師的職業發展實現有序對接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包鋼稀土研究院的被調查人員提出,需要大力提高繼續教育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否則繼續教育難以與解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挂鉤,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調研中也發現,一些民營企業工程科技人員表示,自己基本沒有參加過什麼形式的繼續教育活動。當前繼續教育的針對性不強,難以保証工程科技領域從業者持續提升其專業技能水平。
⒍國際化程度不高,缺乏國際互認機制和渠道
目前我國僅有少數職業,如結構工程師、建筑師等與有關國家、地區開展資格互認取得了一定進展,其他職業領域的互認工作還處於空白。同時,調查顯示,有65.2%的受訪者認為國內工程師的技術水平遠落后或者落后於發達國家同類人員水平﹔有75%的受訪者認為,我國應該積極“建立國際等效的工程師培養、開發制度”,“推動我國工程師的國際資格互認”。工程技術人員呼吁,繼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后,應抓緊啟動《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等國際工程師職業資格互認工作。這不僅是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國際化的需要,也是我國企業和工程專業服務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迫切需要。
從調研訪談的情況來看,我國工程師制度改革的進程還不能滿足廣大工程科技人才職業化、國際化的發展需求。為進一步厘清下一步工程科技人才職業化、國際化制度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在以上工程科技人才開發現狀與問題分析的基礎上,課題組圍繞推進工程科技人才職業化、國際化發展所涉及的重要人才制度和工作環節,對工程師群體開展了相關重要性和滿意度調查,調查問題與結果如表所示。
調查顯示,“改進現有大學工程教育制度”“建立國際等效的工程師培養、開發制度”“根據工程師成長需要改革繼續教育制度”成為重要性和滿意度比例差值超過40%的選項。而“推動我國工程師的國際資格互認”“根據工程師職業特點改革現有職稱制度”“健全工程師的職業分類體系”“推進我國工程教育鑒定認証”的重要性和滿意度比例差值也超過34%以上。調查中,有82.9%的工程科技人才認為,應適當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在本行業建立認証注冊工程師制度,其中有7.6%的受訪者表示迫切需要在本行業建立注冊工程師相關制度。當前,從推動工程科技人才“職業化”發展的問題來看,主要是制度問題,其中涉及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晉升制度等。這類職業人才群體的“職業化”制度問題不解決,表現在形式上就是“能力”不足,並最終難以實現“國際化”。
國際借鑒
當前一些發達國家發起並建立了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工程師執業資格或資質互認的《華盛頓協議》《都柏林協議》《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工程技術人員流動論壇協議》等。在世界最權威的《華盛頓協議》締約國范圍內,有三種典型工程科技人才開發模式: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模式。其中,英國模式政府不參與工程師認証的具體工作,而由英國工程理事會和專業學會承擔,政府予以高度授權並認可。在美國模式中,政府參與工程師的認証工作,掌控頒發工程師資質的權力,如美國和加拿大相關權力在州政府手中,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則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澳大利亞模式,政府也不參與工程師的認証工作,由澳大利亞工程學會全部承擔,該學會集標准制定和資質認証職能於一身。分析以上工程師開發制度,我們有如下啟示:
⒈建立基於能力提升的職業發展通道,完善認証工程師職業化等級台階設計,為工程科技人才指明成長路徑和職業發展目標,滿足產業實踐對人才鑒別、使用以及激勵的需求
發達國家的工程科技人才制度,都設置了清晰的職業發展通道及與能力對應、有效區分的發展台階。如英國設有工程技師、主任工程師和特許工程師三個等級,美國設立了實習工程師和專業工程師兩大台階﹔澳大利亞設立了職業准入工程師和特許工程師兩大層級,以及助理工程師、工程技師、職業工程師三個類別。不同層級的工程師可從事的工程實踐范圍不同,社會報酬水平基本對應,為工程科技人才職業發展指明了上升路徑。
⒉明晰不同職業台階的能力標准,通過建立科學、清晰、遞進的工程師水平等級標准,強化工程師職業進階與能力提升的對應性
發達國家對工程科技人才的評價標准是明確的、清晰的、一致的和一貫的。如美國頒布了工程師相關模型法和執照法,其中對從業人員准入標准和門檻進行了清晰設定。澳大利亞制定了《階段1能力標准》和《階段2能力標准》,嚴格了准入類和特許類工程師需要達到的能力標准。英國出台了《英國專業工程師能力素質標准》,對各等級工程師的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作出具體規定,是英國工程師培養的金牌指南。通過健全工程師的職業等級標准體系,並在可勝任的工作間建立緊密的對應關系,使工程師的專業發展目標變得更加清晰。
⒊完善以同行評議和考試考核為基礎的評價方式,健全同行評議制度,規范工程師評價認証的程序和方式,重視對工程實踐能力和專業水平的考查,做到業內評價、標准統一、程序嚴格、客觀公正、第三方操作,必要時以立法形式加以明確
在典型發達國家,對工程科技人才的評價方式是以同行評議為基礎,以考試、考核和評審為具體手段的,同時評價人才的過程、環節集中體現了嚴格、規范、公正、公平。如英國工程師體系的建立是源於同行評議制度,其工程師認証的評審官、面試官和綜合評審委員會都由特許工程師擔任,並規定了嚴格的評價標准和統一的操作流程。美國工程師制度以“考試”作為鑒別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手段,設置了職業資格基礎考試(閉卷考試)和實踐考試(開卷考試),考試成績是工程師序列等級晉升的基本依據。在澳大利亞,不同等級、類別的工程師評定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材料評審、同行評議、面試和綜合評估四階段。建立大同行評議制度,為工程師評價、認定設置公正的程序,形成嚴密的體系將有助於規避工程科技人才評價可能出現的偏差,便於對認証資質的統一監督和管理,並增強認可度和權威性。
⒋規定以認証的工程教育作為職業發展的起點,重視對工程教育的鑒定認証,將其作為工程科技人才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典型發達國家,與工程科技人才職業發展相關的有兩個核心認証:工程教育鑒定認証和工程師資質認証。其中,接受過認証的工程教育成為一名工程科技人員獲得工程師認証資質的基本條件之一。美國工程師模型法將工程教育鑒定認証納入工程師執照體系,規定隻有經過認証教育課程后的申請人才能參加國家工程師考試。在英國,要獲得工程師稱號須達到相應的工程教育要求,如:申請特許工程師需要有認証的工程碩士學位,主任工程師需要認証的工程學士學位等。在澳大利亞,是否接受認証工程教育更是直接決定了工程師的未來發展路徑,以及工程師能夠達到的專業層級。如申請特許職業工程師,如沒有相應的認証教育背景,一般難以獲得申請。對工程教育開展鑒定認証,並構建與工程師資質認証無縫對接的職業發展體系,有助於保障工程科技從業人員的基礎素質和實踐水平,提升工程科技人才隊伍的整體品質。
⒌增強繼續教育的有效性,豐富繼續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使其與工程師的職業發展緊密對接,與學歷教育形成延續與互補關系
在發達國家,對工程師的繼續教育有著嚴格要求,並與工程師的職業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在一起。如英國制定了《專業發展准則》,將繼續教育分為初級專業發展和持續專業發展,分別對應於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和要求。美國權威機構發布了《繼續專業能力准則》,大部分州政府都將參加繼續教育作為更新執照的基礎依據。澳大利亞提出了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內容,將其與工程師資質認証綁定在一起,作為對個人承諾、社會義務與職業價值的重要考量。發達國家繼續教育的內容多樣,工作實踐針對性強,為工程師提升專業水平提供了助力,並且具有一定強制性。
⒍充分發揮第三方專業組織的作用,厘清政府定位與職能,培育權威專業機構,將工程師評價認証、工程教育鑒定、繼續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等工作交由第三方專業組織承擔,形成政府規制與行業規制有效結合的制度體系
在典型發達國家,非政府、非營利專業機構往往在推動工程師職業化發展中扮演著規制、引導,甚至主導角色。如英國工程理事會、美國工程與測量考試理事會、美國工程和技術鑒定委員會以及澳大利亞工程師學會等第三方非營利組織,分別在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負責建立、維護工程師認証和工程教育鑒定標准,實施認証和評估程序,來實現對工程師資質專業質量的嚴格控制。在發達國家,政府部門不具體從事標准制定、評價設計和水平評價工作,而是調動和輔助相關專業機構開展專業化活動和服務,他們更多的是扮演組織、領導和協調角色。
思路與建議
課題組認為,推進我國工程科技人員職業化、國際化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要解決如功能定位、框架體系、運行機制、治理模式等制度設計問題,也要解決職業分類、職業標准、專業教育認証、資格評價、繼續教育和國際互認等實施辦法問題。其總體思路是:在建立工程師認証制度框架下,形成以認証工程教育為起點、以能力標准為基礎、以人才評價為核心、以等級晉升為台階、以繼續教育為保障、以能力(專業化水平)提升為目標,以國際認可為結果的工程科技人才職業化發展通道。為此,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⒈實現政府規制與行業規制的有效結合
由政府部門成立相應機構(如工程師注冊管理局)參與工程師制度的認証注冊(主要體現在由政府頒發資質証書,以增強其合法性、權威性)。建立由國家授權的、獨立的、第三方、權威性全國性專業機構(在其下建立或附屬各工程技術領域的相關學會),承擔制定標准、規定流程、考核評價、鑒定認証等工作,政府定位於提供基本的社會公共服務,在工程師職業發展中扮演組織、協調和認定角色,從而實現政府與行業各歸其位、合理分工,保証工程師制度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⒉設計階梯式的認証體系和職業發展通道
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工程師等級框架,提供一個可供接續的、對應於職業專業化水平的注冊級別。具體來說,可建立與我國注冊工程師體系相適應的實習工程師、助理工程師、注冊工程師、高級注冊工程師等級稱號,分別對應於已有的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稱號。同時,各級認証資格取消終身制,獲得認証資格后每5年須重新審核認定和注冊。從初入職場到成長為一名專業工程師,工程師的發展成長由專業學會進行持續的記錄和跟蹤,並為其職業發展提供指導。
⒊密切工程教育、繼續教育與職業發展的聯系
明確申請不同等級的專業工程師資質都需具備相應的、經過認証的工程教育經歷﹔明確繼續教育是工程師職業發展的一項基本義務,並將其與工程師資質認証綁定在一起。由專業學會負責聯合高校、產業界、工程界開展工程教育鑒定認証工作﹔並負責審核工程師繼續教育的學時、內容、機構,不達標的將不能進行等級晉升或資質更新。
⒋重構基於能力標准的評價體系與認証機制
重構以能力標准為依據、以大同行評議為基礎、以考試面試為媒介的評價認証機制。具體授權權威專業機構聯合企業、行業學會、高校等制定《全國專業工程師能力素質標准》(簡稱《標准》),並進行動態修訂。在出台《標准》的基礎上,由各專業學會在全國層面上統一標准、統一程序,統一評審開展工程師資質評價與認証。
⒌健全注冊工程師制度的配套保障體系
首先,要建立人才信用體系,完善電子檔案,嚴格信譽備案,對於違背誠信和道德失范的從業者實現零容忍(剔除相關會員資格,取消相關資質認証)。其次,通過建立相關法規,對政府、專業機構和市場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職能進行頂層設計,明確從業者的行為規范、權利義務,維護從業者和社會公眾利益。最后,積極開展國際交流,繼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后,應抓緊啟動《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等國際工程師職業資格互認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