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成其聖:意識形態工作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

2013年12月02日10:38   來源:《求是》

原標題:意識形態工作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圍繞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對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體現了我們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的高度自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筑,就本質而言,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是用主流意識形態所蘊含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念、信念信仰、道德准則凝聚共識、統一意志,形成全社會共同思想基礎的過程。國不可無支柱,民不可無靈魂。任何一個社會要向前發展,都需要科學思想的引領和引導,這是社會需要,更是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旗幟鮮明地以人類解放為己任,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社會發展。這是共產黨人的思想主張即意識形態,更是共產黨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導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不論人們承認與否,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不僅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同時也深深扎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中,融入到我們民族的血液裡。90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從根本上說,就是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的結果。可以說,這是我們黨能夠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不斷奪取事業新勝利的精神基因。

  必須看到,當前的意識形態領域並不平靜。一些人宣揚所謂的“普世價值”、“憲政民主”等理論,試圖把價值絕對化、憲政抽象化,這不過是西方價值的“普遍化、普世化”。真理是普遍的,但價值卻是以主體為尺度的,具有主體性,因主體的不同而不同。作為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是經過實踐和歷史檢驗的科學,它包含價值訴求,但首先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所以才能成為全世界無產者解放的思想武器。那些把“普世價值”與“普遍真理”相混淆的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為了把西方的制度模式和價值理念“普世化”。一句話,“普世價值”論者並不是像他們宣傳的那樣,追求超越意識形態的“共贏”、“共榮”,他們要推行的“全球化”也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不等於西方化,更不等於文化一元化。西方一些勢力仍抱著意識形態偏見和冷戰思維不放,把我國的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對此我們必須保持足夠警惕。

  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就是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成功摸索出來的,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顯著的優勢。如果我們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就無法解釋為什麼“華盛頓共識”無法拯救拉美等地的危機,而中國道路卻能夠成就“中國奇跡”,也無法解釋為什麼當一些西方國家長期深陷金融危機時,中國卻“風景這邊獨好”。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這既體現了我們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歷史自覺,也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自信。

  二、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要求

  意識形態工作堅強有力,人們才會知道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朝著什麼目標和方向前進,才會煥發出攻堅克難的精神偉力和創造活力,才能把社會各階層的人團結到一起。

  依靠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走好中國道路,這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証。方向、道路至關重要。當年毛澤東同志把不問方向、不問路線的人比作“倒騎毛驢的張果老”,雖然面朝東方蓬萊,但路走錯了,永遠都到不了目的地。紅軍戰士過雪山草地時,早上睜開眼睛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向南還是向北”,因為北和南代表了兩條不同的路線,決定著紅軍的命運。曾有人問鄧小平同志,長征中都做了些什麼?他隻說了三個字“跟著走”。這短短三個字,體現的是一個革命者堅定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道路是走對了,還是走錯了,與指導思想的正確與否直接相關。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蘇聯經驗教條化,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挫折。“文革”十年內亂,也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指導下發生的。今天我們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這是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

  依靠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弘揚中國精神,這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中國精神,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它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靈魂工程”、“動力工程”。90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都是突出而具體的表現,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強精神底座。新形勢下,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弘揚中國精神,就是要用這些精神和價值追求鼓舞人、教育人、團結人,不斷鞏固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依靠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凝聚中國力量,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前進動力。“人心齊,泰山移”。如果各打各的算盤,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那就根本談不上“心齊”。特別是在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益多樣化的時代條件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整合中國力量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但社會思想越是多元多樣多變,就越需要鞏固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越需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隻有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團結帶領人民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礡正能量。

  在這場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我們一定要准確定位、保持定力,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准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為改革開放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証,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作出新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