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龔維斌:“管理”變“治理”是重大的理論創新

2013年11月25日10:2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11月25日電 (朱書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關於改革相關話題的探討仍在持續。今天上午,人民網邀請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以“創新社會治理 增加發展活力”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龔維斌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多次提到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管理”的概念改成“治理”是重大的理論創新,一字之差強調了多元參與

龔維斌指出,我們改革開放35年來,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積累了很多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有些老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在利益結構調整、社會結構變動、經濟結構改革、思想觀念多樣化過程裡,出現了很多過去所不曾有的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所以,一方面要發展經濟,另一方面要保持社會既有活力,又有秩序,這樣的任務現在越來越重。這次把“管理”的概念改成“治理”,一字之差強調的是多元參與,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我們要動員和運用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自治組織,還應該以市場的力量、公民個人的力量積極參與,用法制的手段來推進社會服務、社會管理,既保持活力,又促進和諧穩定。

龔維斌認為,多元化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參與的主體多元。傳統社會是黨和政府作為唯一的主體進行社會控制,同時還要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面對這種復雜的、多元的社會主體,黨和政府包打天下的格局已經不適應了,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共同的治理。第二方面,傳統的管理是強調自上而下,是垂直的、縱向的,現在更多強調平等協商,能夠溝通,不是簡單的居高臨下,應該更多講究公民的參與,運用市場的力量、社會組織的力量解決一些社會服務、社會管理中的問題。第三方面,更多強調法治,過去人治色彩更強,在法治的過程裡還強調鄉規民約道德約束,堅持依法治理,同時是多措並舉。第四方面,管理強調的是控制,治理首先強調服務,這些年來雖然我們沒有用治理這個詞,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在加強創新社會管理中堅持和運用了社會治理的理念,過去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符合現在社會治理的要求,體現了社會治理的本質、屬性。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提出這次“創新社會治理”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因勢而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