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高小平: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

2013年11月21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基本特征的准確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對現行的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制度、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建立了政府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經濟管理和行政管理還未能形成對粗放型、外延擴張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制約,致使不少地方片面追求生產總值的增長,以攫取和損毀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得經濟增長,自然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多,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生態越來越惡化。面對嚴峻形勢,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加快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包括法律和政策性制度、公眾參與制度、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責任制度。

法律和政策性制度主要是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要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要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要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實行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佔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

公眾參與制度主要是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全民節約制度、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和社會監督舉報制度。要運用經濟和社會力量,推動發展環保市場發展,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責任制度重點是落實生態環境責任制,改革現行的干部考評制度,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要使生態環境方面的制度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項制度相互銜接,成為一個完整的、無縫隙的制度體系。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對現有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探索建立綠色行政體制。各級政府都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要職責,切實加強政府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功能。要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建立獨立的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體制機制。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制和國家公園體制。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立足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既要看到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增強建設生態文明的緊迫感,又要看到這個問題與其他領域問題存在的錯綜復雜聯系,不能單兵獨進,隻有統籌兼顧,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取得成功。要始終堅持用發展解決我國面臨的問題這個重大戰略判斷,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動力,發揮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作用,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走出一條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作者系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 )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