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院士制度:期待在改革中完善

齊 芳 金振婭
2013年11月21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這37個字的表述不僅受到科技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討論。

院士制度改革為什麼會受到如此關注?科技工作者對院士制度改革又有哪些建議和期待?

公眾關注度何以居高不下

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其他內容相比,院士制度改革的篇幅並不長,但受到的關注卻明顯更多。

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講師胡樂樂是文科教學領域的研究者。按照目前我國的院士制度,他基本不可能成為院士,但他一直在關注院士制度的改革。“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學術稱號,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所產生的影響會跨出科技領域,延伸到整個學術界。因此,院士制度的改革與整個學術界都有關系。”胡樂樂說。

胡樂樂坦言,目前學術界普遍有一種浮躁的風氣,跑項目、使用經費不合理等問題並不鮮見,他希望通過院士制度改革帶動整個學術界風氣的好轉。有胡樂樂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家對院士制度改革的關注已經遠遠超出這一制度本身,甚至超出科技領域,變成對整個學術界的期待——以院士制度改革為切入點,帶動整個學術界更健康、更好地發展。

制度改革事關學術風氣

“關於遴選制度,我認為隻保留院士推薦一個渠道就夠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說,院士是一種榮譽稱號,“如果部委、地方、單位、學會都可以推薦,就難免摻雜利益因素,帶來行政干預,也存在重復浪費的問題。我覺得是金子總會發光,優秀人才不會被埋沒。畢竟,能否當選最終還得由院士們投票產生。當然,這需要改變‘3名或3名以上院士才能推薦’的規定,或許可規定每個院士都能推薦1-2名候選人。需要多名院士推薦的要求,必然導致一些人去‘聯絡’,這樣弄得大家都很有壓力。”

周忠和認為,遴選制度還應該保証被推薦人在增選的過程中,處於絕對被動狀態,“也就是說直到被選上為止,當事人是不知道的”。

“事實上目前都是被推薦人提供材料,他自己都知道了,還怎麼絕對被動?”周忠和介紹,在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院士選舉中,他們一般會聯系被推薦人的同行,請他提供相關材料,保密並保証材料的准確性。”周忠和自己就是這樣被選上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也曾遇到過歐洲某國科學院請他提供一位同行的材料。

對於院士遴選制度,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指出,當前有兩個“瘟疫”,首先是公關,這種現象在選舉過程中普遍存在,導致不想公關的也“被迫”加入,否則就會吃虧。在秦伯益看來,花樣繁多的公關,折射出候選人對學術名利的急切態度﹔另一個“瘟疫”就是惡意投訴。這些都是需要在改革中解決的問題。

“院士是一個學術共同體,遴選制度、學科布局、年齡比例,這些都需要院士們討論決定。”周忠和說,“但退休制度就不是院士能決定的了。”

說到退休,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秦伯益。早在2002年秦伯益就在《光明日報》撰文直言“院士不是花瓶”,他清晰地看到,一方面,院士被人當作花瓶,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院士樂於當花瓶。因此他在2004年寫信堅決要求退休並獲得特批。

但秦伯益仍然是一位院士。他認為,院士是終身榮譽,是對過去工作成績的認可,諸如勞動模范、戰斗英雄等稱號都是榮譽性的。很多接受採訪的院士都表達了這個觀點,退休是指離開工作崗位,院士是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榮譽怎麼退休呢?

然而,終身榮譽並不等於終身工作,他所在單位的崗位不是終身的。“如果院士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弱了,的確應該退出本單位的科研崗位。”秦伯益認為。

回歸“榮譽”才是改革根本

“榮譽應該堅持,但榮譽絕不是特殊化。”有院士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同行肯定和公眾認可,知識分子也是如此。

秦伯益說:“授予一個人‘院士’學術稱號,不僅是對他成績的認可,更是黨和政府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一種體現。同時,大部分院士都堪稱學術道德的楷模,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引領示范的作用。因此,院士稱號作為最高學術稱號和一種終身榮譽,本身並沒有問題,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

“但這種榮譽不該和利益挂鉤。”秦伯益坦言,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榮譽稱號”確實出現了偏差。這也是院士常常成為輿論焦點的主要原因。我國不少省份規定,院士在組建實驗室、申請科研經費等方面享受優先權﹔在生活補助、醫療保健等方面甚至可以享受副省級待遇等。

“改革關鍵在去利益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如果院士只是學術頭銜、學術榮譽,不與學術利益挂鉤,年齡和終身制其實不是什麼問題。隻要學者符合當選的條件,什麼時候當選都可以,因為當選之后,他仍然和其他學者一樣平等競爭進行學術研究,沒有學術特權﹔同時,終身榮譽也沒有問題,因為這就是榮譽而已。”

讓院士稱號回歸“榮譽”,這不僅僅是院士的事。

很多人認為院士參加國家科技政策制定、項目評審比較多,個別院士會借此佔有太多科技資源。其實,院士們參加這些活動並不是問題,要在這些活動中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制度保障。事實上,科技界也一直在呼吁,減少對科技發展和科研立項中的行政干預,實施同行評議的評價機制。有院士指出:“要用制度防止學術腐敗,比如在評審過程中實行回避制度、保密制度等。”

而說起院士為何被抬得這樣高,院士們也是一肚子委屈:“國家對院士的‘特殊’待遇隻有一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在2008年10月發了一個文件,從2009年1月1日起,將兩院院士津貼由每人每月20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1000元,執行至今。”有些單位百萬元年薪招聘院士、有些部門和地方在評審與評估中加入“院士權重”……這些“被附加的”的利益,就不是院士們能夠控制的了,對此院士們也很無奈,“讓院士稱號回歸學術、回歸榮譽,還需要全社會以平常心看待院士”。(本報記者 齊 芳 金振婭)

延伸閱讀

1.什麼是院士?

院士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是終身榮譽。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2.什麼情況下會撤銷院士稱號?

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后,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

當院士出現犯法、危害國家利益或喪失科學道德、違背院士標准的行為,有5名或5名以上院士書面提議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並審議,之后其所在學部的全體院士進行投票表決。參加投票表決的院士人數,不得少於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如果參加投票的院士中有三分之二或以上贊同撤銷其院士稱號,學部就做出撤銷院士稱號的決定。當然,這項決定還要經主席團審查批准后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院士本人也可以提出撤銷自己的院士稱號,經主席團審查認可后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