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易綱: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

2013年11月20日08:39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這是我們黨全面總結歷史經驗,在新的起點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我們要認真總結金融業改革開放的經驗,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加快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

1.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為提升金融實力改善人民福祉作出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有序開放銀行、証券、保險等金融部門,通過引入國際一流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形成了國有金融股權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金融機構體系。不僅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增進了國民福利,還顯著增強了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的能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

改革開放35年來,金融機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效。我國有序開放銀行、証券、保險等金融部門,通過引入國際一流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形成了國有金融股權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金融機構體系。截至2012年底,我國銀行、証券和保險機構總資產超過140萬億元。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為13.25%,不良貸款率為0.95%,金融資產質量進入歷史上較好時期。

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增進了國民福利。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夯實了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外幣存貸款利率、銀行間市場利率已經市場化定價的基礎上,2013年7月取消人民幣貸款利率下限管理,有利於緩解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促進銀行業務創新和轉型。目前,人民幣匯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7月到2013年7月,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值29%和38%,大宗商品進口、加工貿易企業以及居民境外留學和旅游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促進了貿易投資便利化。自1996年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后,逐步清理並取消強制結售匯制度,減少了社會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2008年開始對個人結匯和購匯實行年度5萬美元的總額管理,便利留學和旅游用匯。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也在有序推進。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標准,我國85%的資本項目已處於基本可兌換以上水平。

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提高了直接融資比重,提升了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資本市場提供創業板、中小企業板等融資通道。同時,境內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通道大幅拓寬,境外機構則通過QFII制度投資國內市場。打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系,使我國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截至2012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3.3萬億美元,對外金融淨資產超過1.74萬億美元,分列全球第一、第二位,在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力持續上升。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還顯著增強了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的能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目前,我國已是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排名在完成法律程序后也將上升至第三位,國際金融地位穩步提升。

2.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

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設開放型大國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內在要求。同時,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我國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首先是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金融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總體粗放、農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后等。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在更高水平上引入競爭機制,提升我國金融業競爭力。

其次,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建設開放型大國經濟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相比而言,金融業開放程度還相對較低。截至2012年末,外資在中國銀行業市場份額佔比不到2%。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建設與開放型大國經濟相匹配的金融體系,更好地服務於改革開放的需要。

第三,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內在要求。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打破壟斷和所有制約束,取消歧視,形成良性競爭和激勵相容,增強金融機構的市場意識和成本觀念。同時,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可增強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於明確政府的作用和邊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第四,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效途徑。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有利於打通國內外兩個市場資本流動渠道﹔完善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有利於理順宏觀價格信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最后,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我國是全球制造大國、投資大國,但還不是金融大國,缺乏對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的定價主導權。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提升對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力,更好地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和政策協調,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發揮更大作用,創造對我有利的國際環境。

3.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

對內開放要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對外開放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包括提高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標准﹔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金融創新﹔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准,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

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一個有機整體,對內開放要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對外開放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一,提高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標准。要按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原則,擴大金融業高標准對內對外開放,使外資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可以在平等的市場環境下提供金融服務和參與市場競爭,由市場經濟規律而不是行政管制選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和出資方。

第二,通過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要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穩步拓展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繼續發展貨幣、外匯和黃金市場,推動發展期貨和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逐步形成層次合理、功能互補的金融市場和產品體系。

第三,通過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推進市場機制改革。市場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必然要求利率、匯率等宏觀價格由市場決定。要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區間,不斷增強匯率彈性。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逐步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價格,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第四,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加快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要減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核,推出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試點,推動境內與境外資本和貨幣市場互聯互通,最終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同時,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

第五,在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的同時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准。要借鑒發達市場發展的經驗教訓,並根據我國國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完善監管協調機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主動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和標准制定,加強國際合作﹔研究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認定標准和評估框架,積極穩妥推進巴塞爾協議Ⅲ,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健全証券市場制度,完善以淨資本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健全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體系。

最后,在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加快完善支付結算基礎設施,完善金融企業財務制度。(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