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讓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改革與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不僅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國理政理念的重大創新和發展,它必將指引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勝利前進。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涵與要求
國家治理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的道路、理論、制度、政策、方法的綜合,它的含義很廣闊,包括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民間治理等不同層次,政治治理、經濟治理、文化治理、環境治理等不同領域的治理關系。它是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所設計的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標志是“民主”、“法治”、“科學”、“創新”、“和諧”,社會資源的活力競相迸發,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會更加公平合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的概念,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理念的重大創新,它要求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我們不但要強化執政黨領導地位,還要進一步實行政治民主,充分尊重和保証人民群眾的國家主人地位,使各級黨政工作人員真正成為人民的公仆,使政府成為人民滿意的政府。人民群眾能否在公共利益維護、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權力監督上發揮最主要的作用,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今后七年內,必須加快制定和完善人民群眾參與國家事務的法律、制度體系,加快協商民主制度建設,要支持非政府公共組織的發展,暢通各種參政議政的渠道,讓社會各種力量凝聚成深化改革的合力,形成執政黨、政府、社會、民眾共治共管的局面,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國家建設。
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途徑
治理能力主要表現為治國理政的措施、方針、方法的科學正確和高效率。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落腳點是全面提升政府管理的現代化,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居於中心的地位,一方面政治體制改革主要表現為政府改革,另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所以行政體制改革是改革中必須破解的難題,是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做出了科學有遠見的部署,為今后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把政府職能轉變作為突破口,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中央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地方政府要加強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其次,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執行力。要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干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第三,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第四,實行公開透明政府。如何公正透明地行使公共權力,建設一個“陽光政府”,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問題。我們黨和政府對建設陽光政府非常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隻有扎扎實實推行陽光政府,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政府的監督,才能取得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這是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治國能力的重要保証。
(作者系省行政學院公共管理與改革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