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論·學者說改革:深化改革,領導干部是關鍵

李  偉

2013年11月19日09: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深化改革,領導干部是關鍵(新論·學者說改革)

編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啟。如何把握這一輪改革的目標、方向?怎樣理解改革舉措、改革任務?重點領域重點突破,又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群眾關切,干部熱議。

今天起,《新論》將推出特別策劃“學者說改革”,約請部分學者專家,圍繞改革《決定》,提供專業解讀、拓展背景視野。他們中的一些人曾走上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講堂,一些人曾參與《決定》起草,一批人長期關注中國改革。盡管解讀角度各有不同,但他們的看法可以為我們提供觀察的視角,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凝聚改革共識,激發奮進力量。

有的干部存在畏難情緒,希望別人先改、自己晚改,對自己有利的快點改,對自己不利的慢點改。要防止這種從局部利益出發的“選擇性”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是指導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綱領性文件,也標志著中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階段。

政治路線確定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任務越重,越要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越要不斷提高領導和推動改革的能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在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改革攻堅戰中,各級領導干部是貫徹落實《決定》的主力軍,以果敢、堅忍、苦干、實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於改革的先鋒和善於改革的表率,是時代賦予各級黨員干部的責任和要求。貫徹好、落實好《決定》,各級領導需要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

第一,處理好改革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決定》是我國歷史轉折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體現了“五位一體”統籌考慮和系統謀劃。一方面,這一藍圖是各個領域改革的有機統一體,另一方面,各領域改革相對獨立﹔一方面,改革到了全面推進的關鍵時刻,另一方面,各領域改革又必須抓准主要矛盾,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全局有全局的重點,條線有條線的重點,塊塊有塊塊的重點,制訂各個領域、地區改革的路線圖成了當務之急,能否重點突破也是保証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所在。上世紀90年代財稅體制、外匯管理體制、國有企業等重大領域改革的突破,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整體改革的推進,值得借鑒。

第二,處理好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更大程度地解放生產力,但解放生產力並非片面追求高速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更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我國資源、能源、生態及生存環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已深刻表明,通過深化改革實現有效益、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刻不容緩。

第三,處理好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深化改革必然要調整現有利益格局,調整的幅度與改革的力度正相關。《決定》著眼於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最優化,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各級領導能否從大局出發,勇於推進涉及本部門、本地區不合時宜的既得利益改革,對改革全局至關重要。有的干部存在畏難情緒,希望別人先改、自己晚改,對自己有利的快點改,對自己不利的慢點改。要防止這種從局部利益出發的“選擇性”改革,保証全面改革順利實施、改革目標如期實現。

第四,處理好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體制改革的關系。本質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體制改革的關系,是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經濟體制改革根本目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著眼於釋放經濟發展潛力、激活發展活力、提高發展的質量與效益。社會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建立公平、正義、法治的社會發展方式,著眼於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讓社會更加和諧。對中國目前發展階段而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但社會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所引發的問題日益突出,因此,也要高度重視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縮小收入差距和城鄉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公平正義。

第五,處理好政府轉職能與干部轉作風的關系。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我國市場體系不完善的根本症結主要在於政府干預過多與監管缺位並存。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可謂“藥”對其症。但要“藥”見其效,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切實轉變作風是關鍵所在。那種習慣於朝南坐等人求的不良作風,那種“眷戀審批權、把住不放”的貪權意識,尤其是那種貪財圖利的腐敗行為,已為時代所不容。各級黨員干部必須把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取得的成果與政府轉變職能密切結合,用政府轉職能促進作風轉變,用作風轉變保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