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林木西: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點

2013年11月15日09:0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裡程碑。透過5000字的全會公報,初步可以看出全會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點:

一是提出實行“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當時主要是農村改革﹔十二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實行以城市為中心的整體改革﹔十五屆三中全會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和推進農村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提出進一步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這是對35年改革歷程的全面總結和新一輪改革的進軍動員。

二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往若干次中央全會多側重於“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要著眼於計劃與市場、企業改革與價格改革等經濟體制改革,這次則提出治國理政的方略,強調解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特別是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三是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都提出發揮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講話提出“形成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決定性”的高度,充分顯示出今后主要由市場或市場主體充當“運動員”,政府則主要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從而厘清了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

四是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並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做了部署。主要有6個方面: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中還提出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樣,就正確處理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系。

五是進一步重申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性,特別是強調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地位。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強調二者“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比以往歷次三中全會對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重要地位提得都高,從而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奠定了基礎。

六是充分闡釋了“現代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現代市場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全面闡釋了現代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二是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競爭。這樣,就明確闡述了生產者主權、消費者主權、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為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提供了理論前提。

七是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主要強調轉變政府的經濟職能,並將其明確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十八大的提法更加寬泛,提出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在十八大提出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八是首次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主要強調國企改革、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為國家提供更多的財源。1994年之后我國財政收入(主要是中央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為改革帶來了“財政紅利”。鑒於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財政正處於“政府過緊日子”以保証“人民過好日子”的過渡階段,此時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恰逢其時。為此,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以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同時,將財稅改革提升到國家治理的角度,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九是提出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現路徑。201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開始步入中高收入國家,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重要障礙是城鄉“二元結構”,擴大內需、實現內需驅動也必須像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那樣“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在具體路徑方面,“加快構筑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實現新型城鎮化基本條件﹔“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制度保障。

十是對進一步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外開放是“中國奇跡”的一大法寶,實現“中國夢”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即“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同時還要積極參與制定新一輪國際規則制定,以應對美國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在此基礎上堅持“以開放倒逼改革”,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的建設,帶動新一輪改革和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