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特稿·聚焦十八屆三中全會

李君如:新一輪的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

2013年11月11日08:11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新一輪的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將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總體部署,將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縱觀黨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決策,多是在三中全會上作出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必定會極大地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

  我們在每一次重大歷史關頭的考驗中,能夠突破禁錮、開拓前進,靠的都是解放思想

  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兩個解放”: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回顧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到十八大前的艱辛探索,可以說,我們經歷了五次重大歷史關頭的考驗。在每一次重大歷史關頭的考驗中,能夠突破禁錮、開拓前進,靠的都是解放思想,並以解放思想為先導解放生產力。

  第一次考驗,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在關鍵時刻,鄧小平於1978年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開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制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開辟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考驗,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遇到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在關鍵時刻,鄧小平再次排除來自右的和“左”的干擾,在1992年發表南方談話這篇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解放思想的新的宣言書,強調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發展才是硬道理,特別是回答了在市場經濟等問題上“姓社姓資”的質疑,為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新路,指明了方向。

  第三次考驗,是在鄧小平去世以后,中國面臨著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重大歷史關頭。面對著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處於關鍵時期這樣一個復雜局面,是退回到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老路上去,還是從“私有化”中找出路?在關鍵時刻,我們黨堅決頂住來自“左”的和右的壓力,尤其是黨的十五大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決策,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與此同時,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強調要全面認識公有制,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不能籠統地認為股份制是姓“公”的還是姓“私”的,作出了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戰略決策,等等,從而在新的思想解放中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21世紀。

  第四次考驗,是在世紀之交,我們黨處在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關頭。在關鍵時刻,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回答了各種錯誤觀點的挑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明確了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另一方面強調要努力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從而全面貫徹黨的根本宗旨,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

  第五次考驗,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后,我們黨面臨著來自國內的和國外的、來自自然的和經濟社會的一系列風險的考驗。進入新世紀后,面對發展的黃金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以及實踐中出現的困難、矛盾和問題,是用改革開放前的老辦法,還是搬用西方那一套來解決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這個關鍵時期,又一次出現了一個選擇走什麼路的問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旗幟鮮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回顧黨和人民經歷的五次重大歷史關頭的考驗,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探索是合乎規律地不斷向前拓展和深化的。簡要地概括一下過去30多年實踐的歷程,其展開的邏輯是十分清晰的:為了解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勢必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勢必要堅持改革開放﹔為了改革開放,勢必要不斷解放思想。我們就是在這樣逐級深入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的過程中,開拓前進的。

  解放思想要能夠解放生產力,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解放思想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解放思想要能夠解放生產力,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我們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解放出來,使現實的人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主體。這可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這篇文章,除了要不斷推進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配套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先進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體制改革。

  改革是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要求,圍繞著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中心任務,不斷推進和深化的。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黨的十五大為了能夠建立健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黨的十六大指出,在這樣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下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團結在一起,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黨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增強執政的階級基礎、擴大執政的群眾基礎﹔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各方面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把“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作為精神狀態問題提出來,實質上就是要求全黨,在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征的整個新時期,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放思想和解放生產力上面來。

  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風風雨雨,我們都共同經歷了,誰也不會忘記。最根本的是,改革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事實上,我們的改革開放盡管有許多令人揪心的問題要研究和解決,但誰也不能否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能夠獲得“魔術般”地發展,靠的是解放思想,靠的是改革開放。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實踐告訴我們,要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應該再來一次思想大解放。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更要堅持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接過黨的領導的接力棒,繼承、堅持和發展鄧小平以來歷屆黨中央的改革思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制定了中長期綜合改革的方案。

  鄧小平曾經說過:“經濟上進行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深化改革,而且是綜合性的改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不僅堅持了這一重要思想,而且把全面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部署和推進。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因此,他提出:“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也就是說,他認為“全面改革”不是線性推進的全面改革,而是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

  今年6月8日,習近平同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庄園同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時,第一次向外界披露“我們也正在研究推動中長期全方位改革方案”。10月7日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又一次告訴大家,中國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總的是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努力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這些論述告訴我們,新一輪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中央政治局已經宣布,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行“五位一體”統一部署、統籌推進,並通過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以保障。這確實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重大改革舉措。

  要完成這一全面改革的任務,更要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這是因為,社會是由各種利益需求的群體構成的,而且有的利益群體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完成社會改革這一系統工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課題。這就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我們按照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在思想方法上,要解放思想,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在工作方法上,要敢於創新,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學者·語萃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大使命

  ▲為了解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勢必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勢必要堅持改革開放﹔為了改革開放,勢必要不斷解放思想

  ▲實踐告訴我們,要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應該再來一次思想大解放

  ▲“全面改革”不是線性推進的全面改革,而是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

  閱讀延伸

  30多年來三中全會

  深化的四輪改革

  30多年來的4輪改革是以4個直接與經濟體制改革有關的中共三中全會為標志的。

  ●以農村改革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一輪改革

  第一輪改革,即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首次決定開展的改革,是以農村改革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此次全會從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果斷地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當時,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十分薄弱,首先要把農業生產盡快搞上去,同時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又是計劃經濟體制較為薄弱的部分,是改革易於突破的環節。

  ●以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二輪改革

  1984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此為標志展開的第二輪改革,是以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城市企業是工業生產、建設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擔者,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力量。城市企業是否具有強大的活力,對於經濟發展全局是一個關鍵問題。

  ●以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三輪改革

  1993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此為標志展開的第三輪改革,是以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此次全會依據新的認識,在確定了改革的目標模式之后,提出要加快改革步伐,到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四輪改革

  2003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此為標志展開的第四輪改革,是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該《決定》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但目前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鞏固、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樹成文)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李君如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