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化改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浙江,如何貫徹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浙江省省長李強。
改革是最大紅利,也是浙江活力之源
記者:對浙江發展而言,改革到底意味著什麼?一年來,新一屆政府深化改革的思路是什麼?
李強:習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因此,必須高舉改革的旗幟,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務實地深入推進各項改革。歷史已經証明,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也是浙江富民強省的最大紅利。改革,為浙江過去發展確立了先發優勢,也始終是浙江民間活力的源泉,是區域發展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浙江抓住歷史機遇,堅持市場改革取向,率先鼓勵千百萬農民闖市場,率先放手發展個私經濟,率先推行產權制度改革,贏得了體制機制優勢,使浙江從一個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總結這個歷史經驗,最基本的結論是,浙江 30多年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改革。浙江依靠廣大干部群眾敢為人先、大膽探索的首創精神,依靠各級政府開明開放、放手發展的務實作風,依靠不斷激發民間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贏得了發展的優勢,取得了改革的紅利。今天,浙江老百姓依然是全國最富有的群體之一,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已經分別連續28年和12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因此,改革,是浙江 30多年快速發展的最大法寶﹔民富,是浙江目前重要的比較優勢。
當前,浙江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改革仍然是解決浙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之舉。這些年來,全國各地的改革力度在加大,而浙江在“深水區”艱苦探索,體制機制的先發優勢在逐漸弱化,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依然突出,過多依賴低層次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過多依賴傳統市場及營銷方式的傳統發展模式沒有根本改變,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要解決當前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還是要依靠改革去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釋放城市化的潛力,集聚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社會發展升級版的合力。
正因如此,今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謀劃浙江改革路線圖,進一步明確改革的重點領域和推進時序。
為民守住“三條底線”,謀劃“改革路線圖”
記者:浙江改革路線圖是怎樣的?新一輪改革的重點領域又是什麼?
李強:新一輪的改革,必須把握好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的關系,既要選擇能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點先行突破,又要以點帶面,推動全局,增強改革的系統性、綜合性和配套性﹔必須把握好系統設計與群眾首創的關系,既要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強化總體規劃、系統設計,又要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強化上下聯動,共享改革紅利﹔必須把握好先行先試與依法依規的關系,既要在法律框架內積極探索,依法辦事,又要大膽突破,加快修訂一些不合時宜的地方法規﹔必須把握好放權與簡政的關系,既要深化行政制度改革,下放或取消一批審批事項和管理權限,又要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浙江新一輪發展改革的路線圖,就是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縱向撬動政府自身改革。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就是以這項改革起步,通過簡政放權,凡是市場能有效調節的就交給市場,凡是社會能有效治理的就交給社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就是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撬動要素配置改革,再延伸至產業發展機制改革、城鄉體制改革以及社會領域的改革。縱向撬動政府自身改革,就是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機構設置,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到位。最終能夠全面激發民間活力,再創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
我認為,改革的終極目標是惠民。浙江改革發展成敗的標志就是5477萬浙江人是否真正成為受益者。因此,我們還需要牢牢把握住三條底線:百姓增收、生態良好、社會平安。百姓增收,就是要守住民生的底線,不管怎麼改革、怎麼發展,要確保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繼續保持全國領先。藏富於民是浙江的優勢,“省強民不富”絕不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生態良好,就是要守住環境的底線,不管怎麼改革、怎麼發展,生態環境不能惡化。習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明確提出要處理好“兩座山”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社會平安,就是要守住穩定的底線,不管怎麼改革、怎麼發展,社會治安不能惡化。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確保浙江老百姓過上既富足又安寧的生活。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
記者: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的用意是什麼?
李強:1999年以來,浙江省級層面先后進行了三輪大的審批制度改革,削減了2/3以上的審批項目,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對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審批程序繁瑣、效率不高、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權責不一致的問題依然突出。本屆省政府組成以后,第一項工作就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著力減少審批部門、審批事項、審批環節、審批時間。
首先,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環節、前置條件和層級,真正做到能不批的就不批。按照“重心下移、權責一致”原則,推動“真放權、放實權”,除國家法律法規有明確要求的,企業投資項目原則上不再審批,政府投資項目通過聯合審批減少環節,做到“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真正確立企業和自然人的投資主體地位。
其次,制定詳細服務規范和標准,真正做到能簡便的就簡便。優化審批流程,以“聯審聯辦、方便快捷”為核心,編制審批項目流程圖,全面推行聯合圖審、聯合踏勘、聯合驗收、多証聯辦,全面推行審批超時默認制、聯合審批缺席默認制、現場勘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力爭快審快批,盡快辦結,確保總的審批時限有較大幅度的縮短。
再次,建立完善一系列長效的治理機制。針對企業和基層反映的審批中介機構服務時間長、收費標准高、責任不擔當等問題,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重點是切斷部門與中介機構的利益鏈,制訂准入標准,明確需要提供服務的環節和項目、收費標准和依據,實現優勝劣汰。
統籌“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
記者:我注意到您反復提到一個關鍵詞——撬動,一系列撬動的效應將如何產生?
李強: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只是一個切入點,還必須以此撬動要素配置改革、產業發展機制改革、城鄉體制改革以及社會領域的改革,才能充分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目前,浙江在著力推進各項國家級改革試點的同時,選擇海寧市、平湖市、德清縣、開化縣開展相關試點,總的思路是先試后推,成熟一個,推開一個。
通過要素配置綜合改革,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核心是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建立競爭性要素配置機制,提高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一是推進土地要素配置改革,樹立“畝產論英雄”理念,根據單位土地產出率配置建設用地,用地指標向畝產水平高的市縣傾斜,激勵各地加大低效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力度,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二是推進能源要素配置改革,強化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雙控”管理,推行分時電價、居民階梯式電價、企業差別式電價等舉措,研究支持新能源利用的政策舉措。三是推進環境資源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和獎懲機制。四是推進水資源配置改革,建立健全水權制度,健全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企業用水超計劃累進加價等制度,促進水資源節約利用。五是推進金融要素配置改革,推動民間小資本與大項目大產業對接、銀行大資本與小企業對接、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對接,建立有效的對接機制,破解浙江民資豐厚但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資金投資難等突出問題。
通過產業發展機制改革,切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近年來,浙江雖然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產業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必須加快推進產業發展機制改革,促進產業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一是完善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提升機制。重點是加快推進“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工程,培育一批名企名品名家。建立健全“騰籠換鳥”的機制,以節能降耗、清潔減排、循環利用為重點,全面提高落后產能企業和項目使用能源、資源、環境、土地的成本,倒逼和激勵企業轉型升級。建立健全推進“機器換人”的機制,完善落實設備購置增值稅抵扣、進口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免稅、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切實提高勞動生產率。建立推進“空間換地”的機制,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嚴格執行經營性用地招拍挂出讓制度,提高新增建設項目用地准入門檻,推進調整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試點,鼓勵通過廠房加層、利用地下空間等途徑提高用地投資強度和利用效率。建立健全“電商換市”的機制,加大電子商務服務業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電商綜合服務體系,加快電子商務誠信平台建設,推動企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名牌名品開發和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全面提升“浙江制造”品牌形象。二是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健全政府科技投入機制和績效評價機制,推進科技創新平台規劃建設,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新型科技成果和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服務、保護體系。
三是創新產業集聚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投資強度、單位用地產出等項目准入,加強產業發展平台建設,推動集聚區積極創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通過城鄉體制改革,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新型城市化,是200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浙江僅有10萬平方公裡土地,5400多萬常住人口,我們設想把全省當作一座大城市來規劃布局、整合資源,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目前,深化城鄉體制改革,要著力解決能進城的農民不願進城、想進城的農民進不了城的問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深化城鄉體制改革,一是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和保障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集體經濟權益等財產權利,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建立宅基地使用權退出、置換機制,推進農村村級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革,使農民放心安心進城。二是建立健全農民進城落戶的體制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解決好農民進城后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問題,使農民進城“進得去、留得住”。三是抓好新型城市化的平台載體建設。重點是抓兩頭:一頭抓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個都市區發展,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使都市區成為城市化的重要發展形態和區域經濟的增長極﹔一頭抓中心鎮建設,使這些中心鎮成為集聚和提升產業的重要載體、承接農民轉移的主要平台、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節點。
通過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引入民資惠及民生。社會領域改革,既涉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又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堅持立足於基本國情,既要盡力而為,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基本公共服務,又量力而行,不做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對浙江來說,最為關鍵的就是通過改革促進開放,讓浙江豐厚的民資能進入各個社會服務領域,真正通過民資的進入做大現代服務業的蛋糕,使廣大老百姓成為受益者。
轉變政府職能,激發浙江民間活力
記者:政府作為改革的推動力量,自身如何改革?
李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這是政府自身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科學界定政府層級管理職能,推動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第三步還要健全科學化民主化行政決策機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推動行政運行機制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
首先是創新政府管理,建設效能政府。一方面,要鞏固和擴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果。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府從劃船向掌舵轉變。另一方面,要優化政府職能配置。在橫向上,按照分工合理、權責一致的要求,理順同級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責關系,著力解決部門職責交叉、關系不順的問題﹔在縱向上,完善各層級職能配置,鼓勵市縣根據實際整合優化組織結構,探索實行大部門體制,增強市、縣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同時,要完善政府績效管理。強化效率導向,全面推行服務承諾、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等制度,健全工作責任體系和激勵考評機制,嚴格行政問責。
其次是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一要健全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完善行政決策機制,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強化行政運行監督,提高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促進規范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確保嚴格依照法定權限行使權力。二要完善行政權力公開運行機制。深化政務公開,暢通政府與公眾互動渠道,切實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不斷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三要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大力推進預算決算公開,嚴格控制一般行政性支出,積極推進公務消費、公務用車改革,懲治和預防腐敗。
再次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我的理解,現代的政府應該是既有限又有效。所謂有限,它是提供公共產品的,而不是全能的。所謂有效,它是辦事有效率,提供公共產品是低成本的,這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關鍵。要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支持和保障,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同時,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理順政府與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的關系,積極培育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和力度,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
我很喜歡說一句話,“群眾是真正的智者”。改革開放 30多年的實踐証明,浙江經濟是老百姓經濟,浙江最大的特色是民營經濟,浙江的今天是靠老百姓創造的。浙江的地上地下都沒有太多的資源,改革開放,浙江人把自身變成了資源,這是最值得自豪的。作為政府,當前要通過深化改革,更加尊重老百姓的創造,更加尊重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激發民間活力,讓浙江人經濟與浙江經濟一同轉型升級,實現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可以相信,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借著中央深化改革的東風,浙江人能夠在改革開放的路上“再出發”,再創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