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三中全會前瞻:利益藩籬待打破 關鍵領域望突圍

2013年11月06日16:10   來源:中國僑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三中全會前瞻:利益藩籬待打破 關鍵領域望突圍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今年3月,當新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作上述表達時,人們明白,這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打響新一輪改革“攻堅戰”的一種宣示。

7個多月后的現在,被國人寄予厚望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臨近。盡管各界針對會議成果作出了各種版本的揣測,但新一屆政府履職以來的一系列舉措已明確昭示著,改革將成為本次會議的關鍵詞,而能否打破既得利益藩籬,將是本次會議的最大看點,料將成為未來人們衡量此次會議成功與否的最核心指標。

之所以做出上述研判,乃是因為新一屆政府履職后,已然將“釋放改革紅利”視為首要任務,並大力推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從取消下放三百余項審批權到“營改增”的“雙擴圍”,從利率市場化到上海自貿區的揭牌……中央政府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動改革的決心日益彰顯,而即將到來的三中全會,則承載著為新一輪改革謀局、清障的歷史使命。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對於改革的困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著清醒認知。但他更深刻地認識到,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瞻前顧后、畏葸不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可能前功盡棄”。

事實上,對於改革的迫切性已然成為共識。知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便在近期撰文疾呼:“改革是不能拖延的。若不依靠改革來健全內在機制,那麼越拖到后來,代價會越大,成本會越高,而且難度越大。”

在7月於武漢召開的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作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這意味著,通過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以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應是三中全會上的重要議題。

“在這場‘自我革命’中,肯定會涉及利益的調整。”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說。面對既得利益的缺失,改革推進者——政府及官員自身必須具備身先士卒的品行和“壯士斷腕”的魄力,改革才會有足夠的公信度和號召力,才有希望深入下去。

同樣需厘清政府角色的還有國有企業改革,這一關鍵領域的突圍也被視為本次三中全會上的一大看點。坊間對於取消國企官員的行政級別有諸多呼聲。

“國企改革的關鍵在於去行政化和市場化。”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對中新社記者分析,“在此過程中,主輔分離、重新定位很重要。即把國企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剝離出來,讓民營經濟更多地介入。”

長期以來,國有資本因其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而受詬病,不少學者指出,由於既得利益羈絆,國企改革不到位成為近年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遲緩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應該意識到,去行政化意味著政治經濟學的縮小和效益經濟學增加。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甩掉包袱反而能夠促進國有企業更好、更高效發展,從而與民企實現共贏。”曹和平認為,在此領域,三中全會或將有“大動作”。

同樣被寄望出現“大動作”的還有財稅體制改革。伴隨著“營改增”的全面鋪開,中央與地方政府事權和財權的重新劃分迫在眉睫。

“中國現有財政體制確實面臨大調整,稅制方面也將有大的改革和完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向中新社記者透露,“在事權方面,中央政府將在諸如環保生態等領域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而營改增造成的地方稅收減少,也使中央地方收入分配提上日程。”

蘇明估計,三中全會將集中討論建立新的地方稅體系,在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的同時,探索建立資源稅、環境稅等新稅種。而對於房產稅改革,蘇明稱,這是“大勢所趨”。

“財稅改革的最大障礙在於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及路徑依賴。”蘇明坦言,這便需要改變傳統思維,擺脫路徑依賴,在科學設計的基礎上穩步推進。

相較於上述關鍵領域改革,金融改革也因其阻力較小,前期效果較好而被輿論所看好。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三中全會或將在深化金融市場對內對外雙重開放方面大筆著墨。具體而言,對內降低金融行業准入門檻,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推進利率市場化﹔對外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及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記者 石岩)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