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武力:在治理整頓中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06日08:48   來源:經濟日報

1988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新時期以來具有歷史階段性標志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決策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治理整頓”階段。這個階段的“治理整頓”,不僅治理和部分改革了前十年積累下來的體制問題,也調整了因經濟發展過快而出現的結構失衡問題,為1992年以后的改革和發展穩住了陣腳、准備了條件。

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后,舉國上下加快改革和發展的呼聲很高。一方面,1984年到1988年,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但是另一方面,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物價波動較大,通貨膨脹加劇,重復建設嚴重,經濟發展過熱。1984年到1988年國民收入隻增長70%,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4%,城鄉居民貨幣收入增長200%,投資和消費的增長與國民收入增長的比例嚴重失調。1988年夏季,在經濟秩序特別是流通秩序的混亂狀況沒有得到扭轉的情況下,放開了大部分商品價格,實行價格改革“闖關”。但這一決策未能充分考慮國家、企業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結果誘發全國性搶購風潮。繼四五月份的搶購風潮后,在各大中城市掀起了一股更為猛烈的搶購風潮,甚至出現了擠兌未到期存款搶購商品的新情況。

十三屆三中全會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召開的。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十三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總的經濟形勢是好的,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少,突出的是物價上漲幅度過大。為了創造理順價格的條件,為了經濟建設持續、穩步、健康地發展,必須在堅持改革、開放總方向的前提下,認真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治理經濟環境,主要是壓縮社會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整頓經濟秩序,就是要整頓目前經濟生活中特別是流通領域中出現的各種混亂現象。在這兩方面都要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

會議提出,治理經濟環境主要是壓縮社會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主要措施是:(一)壓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合理調整投資結構。(二)抑制消費資金的過快增長,特別要堅決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三)採取一系列穩定金融措施。(四)克服經濟過熱現象,降低工業增長速度。

關於整頓經濟秩序,會議提出:就是要整頓在新舊體制轉換中出現的各種混亂現象。主要措施是:(一)堅決剎住亂漲價風,把物價、財務、稅收監督制度和市場規則建立健全起來。(二)整頓公司,政企分開、官商分開,懲治“官倒”。(三)盡快確立重要產品的流通秩序。(四)加強宏觀監督體系。(五)制止各方面對企業的攤派、抽頭和盤剝。

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議國務院在今后5年或較長一些時間內,根據嚴格控制物價上漲的要求,並考慮各方面的實際可能,逐步地、穩妥地組織實施。會議還原則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在廠長(經理)全面負責下的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新體制,改變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生產經營“兩張皮”的狀況。

10月3日,為貫徹十三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清理整頓公司的決定》。10月6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從嚴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的決定》。10月24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物價管理嚴格控制物價上漲的決定》。

11月28日至12月5日,國務院在北京同時召開全國計劃會議和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討論安排198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討論部署1989年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這兩個會議堅決貫徹了十三屆三中全會精神。

1989年11月召開的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把一度被延誤的治理整頓工作重新提上日程。這一階段治理整頓大體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在繼續整頓經濟秩序和調整結構的同時,以啟動市場,爭取經濟適度發展為側重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浦東的開發。第二步是將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重點逐步轉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上來。其中最突出的是清理企業之間的“三角債”。與此同時,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一是建立了股票市場。二是糧油統銷價格改革的重大突破。三是繼續改善外貿外匯管理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區域。四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取得較大進展。

經過3年的努力,到1991年底,投資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的局面有所緩解,通貨膨脹得到控制,流通領域混亂現象得到整頓,經濟秩序實現好轉。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