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哲學派別龐雜,然而卻超不出兩個陣營:唯物主義陣營和唯心主義陣營。時代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唯物主義在廣大民眾中早已站穩了腳跟。然而,這並不能說唯心主義已經沒有市場了。
近年來各種算命“大師”不斷出現,有的官員請師拜佛看風水,不信馬列信鬼神,以及當前集中解決的形式主義等作風問題,其背后其實都有思想理論的支撐,即唯心主義認識論。
說迷信鬼神的思想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是因為它奉行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 (如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說形式主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是因為它在思想認識上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誤區,如落實就是動嘴、狠抓就是開會、重視就是發文。這種主觀與客觀相抵觸、認識與實踐相分離、形式與內容被割裂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違背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
唯心主義之所以長期存在和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循環往復過程。感覺、概念、個別、一般等等都是認識過程的一個方面或片段,即“認識的一個成分”。如果把某一個成分加以片面地、夸大地發展,把這一片段和局部孤立起來,擴大和膨脹為整體,使之成為脫離自然的絕對的東西,就變成了唯心主義。片面夸大認識過程中的感覺、經驗因素,把它們看成不依賴於物質的、第一性的,就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片面夸大認識過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們看成不依賴於物質的、第一性的,就會導致客觀唯心主義。列寧指出:“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源。”這就必然導致了唯心主義不可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只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列寧)。謂其為“不結果實”,是指其不能准確反映事物本身面貌,言之無物。
列寧的這段論述是極其深刻的。在我們的認識范圍當中,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人們在理解人的認識的時候,卻往往是從認識的某個環節出發,把它作為解釋人的認識的出發點。由此便造成了認識的“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而這些恰恰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而要深刻理解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就必須理解和區別“時間先在性”和“邏輯先在性”的問題。
“時間先在性”陳述的是事物之間在時間序列中的先后順序,即誰先誰后。對於這個問題,所有的唯物主義者都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就存在論的意義來說,自然界先於人類意識而存在﹔就認識論的意義來說,客觀世界先於人的意識內容而存在。這種回答,不僅符合人類的經驗常識,而且不斷地被科學所証實。
“邏輯先在性”是相對於“時間先在性”而言的。它陳述的是事物之間在邏輯上的優先地位。比如,在人們能動地改造自然,使其滿足自身需要的實踐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一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這裡所說的“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就是人與世界的主——客體關系,在這種主——客體關系中,主體對客體具有“邏輯”上的“優先地位”,即從“邏輯”上看,客體作為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客體之所以是客體,是以主體存在為前提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之所以把“理念”與“事物”割裂開來,認為“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事物”不過是“理念”的“摹寫”,其根源就在於柏拉圖歪曲地“夸大”了“理念”的“邏輯先在性”。
主體在何種程度上把握到客體,客體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主體的對象,是以主體的實踐水平和認識水平為前提的。馬克思曾經說過,你要欣賞音樂,你就要有能夠欣賞音樂的耳朵。如果你不懂音樂,再美妙的樂曲也不能成為欣賞的對象。同樣,如果一個人沒有相應的醫學知識,X光片對他來說隻不過是一張黑白相間的圖片,而不具有任何診斷價值。這就是主體的“經驗”“知識”“思想”等等對客體的“邏輯先在性”。
毫無疑問,主體對客體的“優先地位”,隻能是一種“邏輯”上的先在性,但絕不是主體的情感、意志、思維等等在“時間”上先於客體而存在。從辯証唯物主義角度理解,當然是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人,沒有人當然就沒有人的意識。人首先是自然界演化的產物和結果,然后才通過實踐把自己的需要以目的的形式貫注到物質世界中,使“自在自然”成為“為我而存在之物”。
但是,唯心主義歪曲地“夸大”了主體對客體的 “邏輯先在性”,憑道聽途說,看一枝半葉,或者靠主觀推測,靠“習慣性思維”就發表意見,怎麼能言之有物、符合實際呢?盡管講起來一套一套,很像 “一朵花”,但卻沒有實在內容——“不結果”,於工作又有何用呢?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而要改造成功,認識世界是基礎。隻有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掌握真實情況,才能探尋到事情的症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進而收到實效,把事情辦成功。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要在一切工作中,認真堅持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多作調查研究,多開一些“結果實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