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專家:控制戰爭比打贏戰爭更重要

夏成效 袁藝

2013年11月04日09:18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控制戰爭比打贏戰爭更重要

從最近世界上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看,單純地贏得戰爭的勝利對於戰勝者來講,並不一定是最好的結局。能夠在打贏戰爭的同時有效控制戰爭,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才能實現戰略利益的最大化。50多年前,我黨在應對和處理中印邊境沖突過程中,著眼維護和平,控制戰局發展、防止戰爭升級的做法,具有借鑒意義。

立足和談,據理力爭

在歷史上,中印兩國在長期相處中按照各自的管轄范圍形成了傳統習慣的邊界線。二戰期間,英印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侵佔了“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1947年印度獨立后,繼承了這一侵略成果,並要求中國承認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的劃分。對於中印邊界問題,我國政府從國際斗爭的全局出發,著眼維護和平,在承認邊界現狀的前提下,採取互諒互讓的態度,力求通過談判和平解決爭端。然而印度政府卻對邊界上的爭議地區和我國政府管轄下的領土步步蠶食。1954年7月,印度在新版地圖中把“麥克馬洪線”以南 9萬平方公裡的爭議領土及西段 3萬平方公裡的爭議領土在圖上劃歸己有。1959年8月和10月,印軍還在東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我邊防部隊官兵多人,使兩國邊界問題尖銳起來。

1959年11月,我國提出在中印邊界建立隔離帶的設想,並建議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裡。在遭到印度政府拒絕后,我國政府採取單方面隔離措施,不進入實際控制線本側20公裡之內。而印度政府卻於1961年11月起,在中印邊境推行“前進政策”,派遣軍隊深入我方境內建立據點。面對中印邊境的嚴重形勢,當時毛澤東指示: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1962年春季我軍在邊界西段恢復巡邏並設立了一些哨所與印軍對峙。進入1962年 8月,我國決定在邊界東段恢復巡邏,並以少部分兵力進入克節朗地區,在印軍據點對面建立哨所。我國在爭取和平解決未果的情況下,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據理力爭,從而遏制了印軍進一步入侵,也為后來反擊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忍無可忍,自衛反擊

1962年9月20日夜,印軍在克節朗河地區以向我擇繞橋西哨所偷襲摸哨的方式,打響了在邊界東段實施攻擊的第一槍。此時,毛澤東和黨中央仍著眼國際國內形勢,決定再最后進行一次外交努力。10月3日我國政府再一次照會印度政府,提議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卻再次遭到拒絕。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最終確定了自衛反擊決心。

從10月20日開始,我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以突襲方式發起反擊,開始對印第一階段反擊作戰。反擊開始前,我軍在東段集中了 1個師另5個邊防營的兵力,在西段集中了6個營,對敵達成了局部優勢。反擊開始前,東段作戰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指揮,毛澤東親自掌握反擊的規模和時間。10月20日早晨總攻開始前,我軍即以1個加強營向印軍后方穿插,並於當天中午,配合正面攻擊部隊,擊潰印軍第7旅。21日,西藏軍區前指命令主力轉入清剿,在搜剿戰斗中,俘虜了印軍第7旅旅長,殲敵1900余人,其余 1/3潰逃,完成了殲滅克節朗河一線印軍的任務。10月20日當天,中印邊界西段的新疆軍區部隊也開始了反擊,通過拔點攻擊,掃除了多數印軍入侵據點,同時獲得了在高寒地區攻堅作戰的經驗。

控制節奏,再吁和談

中國軍隊一天內便將印軍最精銳的一個旅基本消滅,使得第二線印軍驚恐萬分地向縱深逃竄。而就在第一階段自衛反擊戰取得重大勝利之際,中國政府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希望停止沖突、重開談判,並提出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聲明最后指出,邊界問題不可能用武力解決,隻有重新進行和平談判才是出路。聲明還呼吁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響應﹔呼吁亞非各國作出努力,推動三項建議的實現﹔呼吁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為促進中印友好、亞非團結和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政府發表三項建議的同時,中央軍委嚴令邊防部隊:在東線打下達旺、東新橋、瓦弄(瓦弄只是逼近未打)等地后,暫時不打﹔在西線,力爭肅清巴裡加斯以北印軍設在我境內的據點,境外印軍如不向我挑舋,堅決不打,更不准越出國境線。應該看到,我軍在印方挑起武裝沖突,我自衛反擊節節勝利之際,並沒有急於戰術上的進一步行動,而是著眼戰略全局的需要,收放得當,控制戰爭節奏,始終把戰爭限制在局部范圍內,給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留下了充分的余地,更能適應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也更符合我國的整體利益。

以勝謀和,贏得主動

然而,印度政府卻拒絕了中國政府的和平誠意,繼續向中印邊界增兵,並於11月14日和16日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鑒於印度還沒有被真正打痛,毛澤東決定採取第二階段反擊作戰行動。我軍在東段以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於17日,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全線撤退的印軍第 4師,被我軍分割包圍。18日晨,我軍佔領西山口等地,19日佔領東段重鎮邦迪拉,共殲滅印軍 5100余人,其第 4師主力被殲滅。在東段瓦弄方向,我軍於11月16日晨發起反擊,殲敵1200余人,擊潰印軍第11旅,在逼近傳統習慣線后,奉命停止追擊。11月18日至20日,我新疆軍區部隊以 1個多團的兵力向西段印軍發起攻擊,殲敵160余人,全部掃除了印軍在西段越境設置的據點。

當國際輿論都判斷我軍會乘勝攻入印度腹地的時候,毛澤東和黨中央綜合考慮國際形勢、我國的戰略重點和經濟供應等因素,決定乘勝即收,在到達傳統習慣線時停止前進。11月21日我國政府宣布自22日零時起單方面停火,主動后撤部隊。至12月1日,我軍全部主動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內側20公裡地區,從而給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創造了良好條件,使中印邊境局勢轉入相對穩定階段。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從維護國家安全全局出發,始終控制著戰爭局勢的發展,指導我軍邊防部隊取得了這場政治、軍事斗爭的重大勝利,不僅在戰術上挫敗了入侵印軍的進攻,而且在戰略上贏得了主動。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穩定了西南邊疆局勢,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國內建設上來,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普遍贊譽,使西方和印度制造的“中國侵略”謊言不攻自破,體現了高超的戰略運籌水平和戰局控制藝術。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是新中國成立后與鄰國發生的第一次較大規模邊界武裝沖突。這一反擊戰的實施及其勝利,為我國進行邊防斗爭和邊境局部戰爭提供了許多有益經驗。這一仗的目的並不是用武力改變邊界狀況,而是以實力教訓印度當局,使其不敢進犯邊界,“打是為了和,不打不能和,打不贏也不能和,打過頭了還影響和”,因此,除了具備打贏能力之外,學會控制戰爭,包括戰爭發起的時機、地點、規模和打擊程度等方面,都尤為重要,而難度也比單純打贏戰爭更大。“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現代條件下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更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要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不能簡單地打贏了事。具備“能打勝仗”的能力,既要敢打、能打,更要善打、會打,要著眼國家整體戰略的需要,在具備打贏能力的基礎上,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學會控制戰爭,始終掌握戰略主動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