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規劃與多樣性(一)

2013年11月04日09:30   來源:北京論壇秘書處

原標題:【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規劃與多樣性(一)

  11月1日下午,北京論壇(2013)城市分論壇:“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規劃與多樣性”第一場在釣魚台國賓館6號樓四季廳舉行。

  該分論壇共有來自16個國家的45名專家學者參與。分論壇的上半場由Goohoon Kwon教授和劉能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專家進行了精彩的發言。

  來自La Trobe 大學的Peter Beiharz教授,從“什麼是一個好的城市”問題出發,對Jane Jacobs和Ebenezer Howard的經典理論在現代城市的適用性提出了質疑。根據他的觀點,現代城市的規模已經在理論上向我們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因此,需要發展新的理論改善目前狀況,緩解城市壓力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其中涉及新的理論方法及概念性研究工作。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Athar Hussain教授認為,現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與20世紀以前歐洲的城市化具有多方面不同,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他引用中國和印度的數據和案例,具體解釋了城市化帶來的經濟繁榮與政策挑戰。
  清華大學的顧朝林教授從多層次的角度觀察中國城市化問題,分析了中國城鎮化的進程、政策、促動力、內在機制以及城鎮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他還指出,由於社會空間結構配置的不同,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與西方城市發展具有明顯不同。

  香港中文大學的沈建法教授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城市問題與第三世界國家有何異同?他認為,一個主要的不同就是戶口登記制度。在討論中,有學者提出應該建立更加公平和中立的政策來控制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有學者提到了一種根據人口學歷和技能進行優先級分類的戶口分配制度,並請教沈教授的看法,沈教授認為更好的方式是根據人口在城市的居住時間長短進行分級。

  來自香港大學的George Lin教授從城市土地發展以及地方財政的角度,對中國城市化的機制進行了分析,並以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大都市區為例,分析研究了城市土地發展和地方財政的復雜關系,以及這種以土地為中心的城市化對經濟增長、區域不平等以及社會穩定的影響。他在研究中國城市化的特殊性的同時,也強調了土地因素在研究城市化問題中的重要性。

  Goerild Heggelund作了題為“可持續與宜居城市:邁向生態文明”的精彩報告。她提出了建設宜居城市所涉及的關鍵領域,包括有利於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治理體系、公平和充足的基礎設施和服務等五個方面,並分別從公平、效率、可持續、創新、安全五個維度分析了中國的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領域的挑戰。最后,她給出了建設更好城市生活的路徑建議,例如保証城鎮居民公平獲取公共服務、鼓勵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等。

  會議的下半場由劉學東教授主持,共有4位專家學者進行了發言。

  來自伊斯坦布爾技術大學的Kerem Koramaz教授介紹了伊斯坦布爾文化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通過對連續性數據的空間分析,他展示了伊斯坦布爾文化基礎具有的獨特模式以及在可用性和可達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韓國中央大學Ha Seong-Kyu教授提出,韓國的快速城市化具有雙刃劍的作用,一方面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的增長,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兩極分化、住房短缺和貧民窟等問題。他認為住房短缺是韓國目前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並提出需要採用平衡增長戰略以及可持續的城市管理解決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現任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的李國平教授提出了“人口需要均衡發展”的鮮明觀點。通過建立三級的人口均衡指標體系,他評價了中國和北京人口均衡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北京市人口均衡發展面臨的包括戶籍人口老齡化、人口地區分布不均衡、資源環境壓力過重等問題,並就此提出了八項舉措。

  華中師范大學的盧武強教授介紹了關於低沖擊開發模式在山地小城鎮(市)生態規劃中的應用研究。他認為通過在山地小城鎮(市)規劃和景觀設計階段使用低沖擊開發技術,可以減少對場地的侵蝕,保護地表水的生態循環體系,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