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圓桌會議:水與可持續文明(一)

2013年11月04日09:30   來源:北京論壇秘書處

原標題:【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圓桌會議:水與可持續文明(一)

2013 年11月1日下午,北京論壇(2013)圓桌會議:“水與可持續文明”在釣魚台國賓館17號樓談判廳舉行。討論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主要探討了現今水資源存在的問題,下半場主要關注了水資源開發管理的策略,討論由英國杜倫大學環境人類學家Veronica Strang主持。來自英國、美國、新加坡、中國的學者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分享了對水資源危機、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策略等問題的認識,會場氣氛非常活躍。

  地球表層的水有多種形態,變化十分復雜,其空間分布及可利用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水資源的充足和匱乏。英國愛丁堡大學前副校長Geoffrey Boulton教授以《地球表層動態的水》為主題,首先從地質角度對水的發展及歷史進行了闡述,包括對水的化學構成和現今水分布的歷史因素的分析,並展望了未來水的分布和變化。隨后,Boulton教授對不同圈層水量和分布情況進行了比較,強調了氧氣作為地質發展副產品對地表水和江河湖泊的重要性以及水在大氣、海洋、冰川、地下水之間的流動對全球水資源空間分布的影響。此外,Boulton教授通過對21億年以來地表冰川移動規律的研究及對印度恆河的研究發現,冰川融化可能會引起印度恆河及南部部分河流干涸。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已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同。清華大學教授王忠靜圍繞水與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探討,王教授指出水的問題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諸多問題,例如因水短缺,社會赤貧﹔因水超用,生態惡化﹔因水消失,城市消亡及因水匱乏,生態難民增加。為實現水的可持續發展,王教授認為應最大限度地保証生態需水,竭力提高水資源生產力,積極調整水資源的失衡,增加水資源儲蓄調度。

  水資源短缺正在成為21世紀最緊張的資源問題。曾經充足、近乎免費、簡單易用的水資源,如今正因為城市化、工業化、飲食結構、生物燃料和氣候變化等因素,變得稀缺、昂貴,需要復雜處理。北京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杰通過對中國北部和西北部水資源稀缺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重點研究,結合多學科綜合分析認為水的危機無論是在科學維度還是在人類維度上都是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治理力度、政府意志、立法管理對於未來水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科技進步可以在未來解決水危機的問題,但是在情況好轉之前水資源短缺、污染、水源性疾病仍會日益嚴重。最后劉杰研究員再次強調了將多學科一體化分析研究應用到水資源的管理決策中的重要性。

  氣候變化尤其是由於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導致的氣候變化對海洋水體具有巨大影響,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海洋化學專家James Murray對“海洋酸化——‘另一類’二氧化碳問題”作了演講。Pro Murray首先提出由於海洋對二氧化碳具有吸收作用,所以隨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斷增加尤其是人為因素導致的二氧化碳的增加,海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會不斷積累進而導致海洋酸化。海洋酸化不僅會對海洋生物種類產生重要影響,還可能會對海洋生物鏈產生潛在影響,所以研究工業革命以來的二氧化碳導致的海洋酸化對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同時Murray教授指出海洋酸化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導致的,分別是海洋直接吸收過量的大氣二氧化碳、水的自然蒸發以及人類垃圾所產生的化學廢物經河流進入海洋增加了海洋酸性物質。Murray教授通過對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層海水的研究發現,三大洋對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情況相似,且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海水PH值越低。雖然由於二氧化碳引起的海水PH變化值很小但卻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很大的危害,例如會造成顆石藻、有孔虫和珊瑚等的鈣化,甚至導致海洋中對酸鹼敏感的生物種類的絕滅。

  湖泊是另一類地表水資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湖泊面積不斷縮小、污染加劇、可利用水量日益減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積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薛濱就此作了題為《變化中的湖泊-來自中國的新數據》的專題報告。薛教授主要從湖泊在水和人類文明中的作用和人類對湖泊系統產生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並具體分析了雲南、新疆、青海、東部以及東北地區的湖泊出現的面積萎縮、湖泊消失、湖水受污染及湖泊鹽鹼化問題,對湖泊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論壇上半場,不同領域專家對水資源現狀和存在問題作了深入探討,下半場來自新加坡的學者呂喜璽、北京大學的李天宏副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兆印教授針對以上的水資源問題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解決方案和策略。呂喜璽做了《再議中國水資源開發策略》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中國大興水庫、水壩等水利工程來改善中國水資源現狀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如旱澇災害的增加、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和其他人為災害。呂教授通過對中國現今的水資源開發模式的分析評估,認為現今中國的工程主導型的水資源管理模式並不能幫助解決中國的水的難題,現有的水的開發管理模式急需完善和修正才能實現中國河流資源的更好管理與利用。

  隨后倪晉仁教授針對當今的水資源問題,作了主題為《水生態效率:水資源管理之簡潔方案》的主題報告,提出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另一評估標准——水生態效率,並舉例具體闡述了水資源管理高生態效率利用的簡潔方案。

  王兆印教授發表了主題為《山區河流的消能減災方略》的演講,他以西南河流的開發治理為例,分析了山區河流的綜合治理和消能減災方略。王教授首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抬升導致河流下切是西南山區易出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的根本原因,認為消能減災應成為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戰略思想。王教授還指出近年來人類活動的加強,不經意間破壞了河流良好發育的自然消能結構,加重了西南山區如四川、雲南的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隨后王教授分別分析了自然條件下河流是如何有效的實現消能的和人類活動對自然消能結構的破壞過程,從而得出在許多河段應加強對河流自然消能結構的保護,也可以通過增設人工消能如人工壩群來實現消能減災。針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西南河流開發治理,王教授提出應多建中型壩群,建立類似首尾相連的串糖葫蘆的消能結構,這樣既能穩定河床又可以保護生態系統。

  在討論環節,專家及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有關人工壩群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作用以及中國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現狀等方面的問題。不同領域的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了熱烈發言,會場充滿著濃厚的學術氣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