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機遇與挑戰(二)

2013年11月04日09:29   來源:北京論壇

原標題:【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機遇與挑戰(二)

  11月2日上午,北京論壇(2013)大國關系分論壇第二場討論會“新型大國關系:中美合作”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第2會議室舉行。討論會分為上下兩個半場,分別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保羅 埃文斯(Paul Evans)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主持。與會中外學者就中美應如何合作應對雙邊、地區和全球挑戰各抒己見。

  在上半場討論中,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韓召穎教授、日本國際關系論壇坂本正弘(Masahiro Sakamoto)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學詹姆斯 唐(James T. H. Tang)教授、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趙穗生教授以及鄭永年教授先后發言。學者們討論的重點是權力轉移理論對構建中美新型大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韓召穎教授探討了權力轉移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影響。他分析了中美在經濟、軍事、科技乃至軟實力方面的差距,指出:從實力對比來看,當前中美權力轉移進程最多處於起始階段,尚未達到“權力轉移”理論提出的最危險時期——權力持平階段,這就為中美管控雙方關系留下了充足的時間。中美雙方都意識到了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性,這為兩國權力和平轉移增加了可能性。

  坂本正弘教授從國際體系的視角探討了中美關系的變遷。他認為,能否實現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接受當今國際體系。如果中國想在國際體系內部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是可能的,但如果中國想要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國際體系,則比較困難。

  詹姆斯 唐探討了復雜的權力轉移對中國的挑戰,就新型大國關系是否適用於東亞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美在東亞地區的權力轉移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現在討論這一點為時尚早。

  趙穗生教授發表了《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現實主義路徑:奧巴馬政府推行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和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對抗關系》的發言,認為同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主張是中方為改善和發展兩國關系釋出的善意,反映了中方的良好願望。

  鄭永年在題為《中美關系和國際秩序的未來》的發言中指出,中美之間的高度相互依存是雙方決定探索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巨大動力。中國要做一個新型大國,不僅需要實力,更需要信心。未來中國不太可能發動一場革命,推翻現存國際秩序,也不可能像前蘇聯一樣,脫離當今國際秩序,確立一個次國際秩序。作為當今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中國在當今國際秩序中的角色是一個改革者,即促進秩序內部的改革。中美應加強合作,共建一個既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其他國家的全球治理體系。

  在下半場討論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樊吉社研究員、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克利斯汀 塔思切霍夫(Christian Tuschhoff)教授、韓國西江大學Lee Geun-Wook教授、美國波士頓大學米勒(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教授、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普拉思塔斯克(Kitti Prasirtsuk)教授先后發言,就中美戰略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

  樊吉社研究員在題為《中美關系的戰略穩定》的發言中指出,中美雙方都擁有核武器、雙方需要應對共同的地區及全球挑戰、兩國經濟相互依賴、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維護中美戰略穩定的四大支柱。但是,雙邊的相互猜忌、中美關系中的現實主義宿命論、中國軍事力量發展、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中美相互對沖戰略等因素給維護中美戰略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

  塔思切霍夫教授在題為《中美關系:爭鳴與爭端化解的適用范疇》的發言中,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闡述了中美合作的條件。他說,從現實主義的視角來看,隻有在雙方相對收益得到滿足時才能和平解決爭端﹔從自由主義相互依存理論的視角來看,雙邊關系中合作與沖突並存,隻有當彼此絕對收益能夠得到滿足才能保証雙邊合作、化解彼此沖突﹔從國內因素的視角看,隻有得到兩國國內核心利益集團的支持,兩國合作關系才會得以維護。

  韓國西江大學Lee Geun-Wook教授在《修昔底德陷阱的矛盾: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兩難和新型大國關系》的發言中認為,雖然中美經濟深度依存確保了兩國不太可能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但雙方還是在做最壞的打算,防止意外事件發生。他說,中國的戰略非常簡單,就是想通過實施“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迫使美國離開東亞﹔為了反制中國,美國提出了“海空一體戰”戰略,並將其發展成聯合作戰介入理念,突出軍事能力建設。結果使得中美之間的安全困境加深。

  米勒教授在《崛起大國是否議及崛起?:中美與美國》的發言中指出,自2005年起,中國政府、學界、智庫關於中國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討論比較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很在乎外部世界如何看待中國。但是,同樣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印度政界、學界、智庫對印度崛起這個主題卻鮮有討論。同中國情況相同的是,1890年至1913年期間正在崛起的美國,政府和學界精英也強烈地意識到美國的崛起及其對當時國際秩序的影響。她的結論是,從觀念的角度來看,邁向崛起的大國討論自己身份的變化及其可能會對國際體系的影響,十分正常。

  普拉思塔斯克教授在《沒有認同的相互依存:新型大國關系中的中美關系》的發言中從相互依存、身份認同兩方面分析了美國同英國、蘇聯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美國同這三個國家之間都存在高度相互依存的關系,但是由於美英具有相同的身份認知,所以英美之間的權力轉移是順利的、和平的﹔由於美蘇之間的身份認知程度很低,所以兩國之間發生冷戰並不奇怪。中國同美國之間的身份認知程度也比較低,其結果可能會發生類似美蘇冷戰的情形,為了防止中美滑向類似美蘇一樣的戰略對抗,兩國需要加強交流,深入了解,在全球議題上加強合作,發展共同利益,尊重彼此價值觀念,構建不對抗、不沖突的新型大國關系。

  在討論環節,各位學者就如何維護中美戰略穩定、加強中美合作、促進亞太和平等議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學者們普遍認為,需要給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這個指導原則注入更加具體的內容,不斷充實和發展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為穩定中美關系、促進亞太和平、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平共處積極努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