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二)

2013年11月04日09:28   來源:北京論壇

原標題:【北京論壇(2013)學術簡報】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二)

11月2日上午,北京論壇(2013)環境分論壇的第二場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大廳舉行。會議分上下兩個半場,分別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世秋教授和環境學院院長朱彤教授主持。來自多個國家的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全球背景下的中國”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Nay Htun教授首先作了題為“人類與環境: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報告。他以公元前6000年以色列南部約旦地區因砍伐森林導致社區崩潰和公元前2700年美索不達米亞頒布第一批保護森林法律的案例作為引子,簡述了過去幾千年人類發展歷程中的環境相關問題,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的重要性。然而,工業文明以來,化石能源代替傳統的水力與風能,工業化大生產以及汽車等產品的大量消費,導致大氣污染物被大量排放,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環境保護由此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焦點。他呼吁,未來環境保護工作應著眼於更為寬闊的視野,依靠碳價改革來引導社會行為的改變,依靠材料創新等技術方面的新突破,來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博士隨后就“中國改革開放30年與環境保護”發表了演講。他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在取得世界矚目成就的同時,環境保護事業也得到快速發展。然而,我們不能太過樂觀,因為過去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是依賴於廉價的資源(包括水、能源、土地等)來支撐的,到了今天,我國的資源約束日益趨緊,高消耗式增長難以為繼。此外,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由此導致的環境污染損失佔GDP的比例高達2.6%-3%,盡管“十一五”時期我國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成效,實現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下降,但環境保護的重要轉折點遠沒有出現。王金南認為,為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未來環境保護工作仍舊任重而道遠。

  隨后,前任美國國家環保局科學顧問委員會主任、從事環境毒物研究與咨詢工作的Donald Barnes博士分享了他在全球環境保護與中國特色課題上的研究成果。他結合自身在美國環保局的工作以及近10年來在中國講授環境科學課程的經歷,闡述了對中國環境保護的看法。他指出,中國作為全球的一份子,其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類似,由此,中國有可能借鑒他國的經驗,同時作為后發展國家,中國應該盡力避免重復其他國家已經付出過的沉重代價。更為重要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提供了進行科學研究、管理制度創新的可能,一如目前移動通訊技術正在改變公共衛生的管理方式(比如將智能手機變成醫療器械、監測血糖指數等方面),中國環境保護研究與管理也可以充分發揮現代科技手段,比如對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的充分利用,以獲取研究和管理所需的大數據。然而,如何將來自不同設備的數據整合起來、如何驗証數據的來源以及數據的可靠性等也仍然面臨挑戰。

  來自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的王毅副所長就“生態文明的理解及其頂層設計”發表了觀點。他從戰略理念的高度對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並指出環境保護實踐中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缺少頂層設計,包括技術、資金、制度等方面的安排。他認為,未來10~20年,中國大部分資源消耗將達到頂峰,如何在快速轉型時期做出正確的判斷,對政府和學界都是非常大的挑戰。他指出,應更多地從自下而上的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包括從生產端的控制轉向生產端和消費端協同控制,以及加強部門間、區域間、國際間的協調合作,推動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綜合決策過程等,探索一條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教授以“中國水環境保護回顧及展望”的主旨報告,開啟了下半場的討論。孟偉首先介紹了我國水環境管理的歷史,指出僅僅依靠簡單的污染控制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必須將其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將保護環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水環境保護理念應逐步從末端治理向循環經濟轉變、從總量控制向容量控制轉變、由單一控制手段向綜合控制手段轉變、從點源控制向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轉變。經濟發展方面應轉變傳統的資源消耗、環境破壞和依靠出口拉動的方式,建立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最后,他提出中國需要依靠質量控制、總量控制和風險控制的手段,實現水生態健康和人體健康的水環境管理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教授隨后就中國水價政策改革發表了演講。馬院長在對中國水資源與水環境現狀介紹的基礎上,主要圍繞水價政策體系進行了透徹分析。他指出,在污染者付費的原則之下,應當逐漸推行全成本付費制度,避免環境紅利導致用水量的過度增加和污染。但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定價應加以區分,並對基本生活用水給予財政補貼。針對如何合理制定水價的問題,他認為水價制定應遵從環境無退化、全成本定價、公共和商業分置的三個基本原則,他分析了水價改革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並進一步提出了有關我國水價政策改革和完善的建議。

  最后,中國水危機網站總監Debra Tan女士通過大量的數據和比較分析,針對中國水危機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水危機已經成為與疾病、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相提並論的重大危機之一。她認為中國一些省份既面臨水資源緊缺的巨大困難,卻又是農業、工業的用水大戶。既然農業灌溉、工業生產、人居生活等都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如何合理均衡用水,需要我們在產業結構、消費方式等方面做出更加經濟的選擇。她基於對人均水耗、煤炭的生產和消費的水耗、肉類與其他農產品/食品水耗的分析,進一步提出中國應對水危機,不僅應針對水量和水質,還需要針對能源選擇、食品供給—需求與安全問題。

  在各位嘉賓演講之后,主持人張世秋教授與朱彤教授分別就各自負責的場次進行了簡要而又精彩的總結。本屆北京論壇環境分論壇的主題是“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環保部宣教中心共同承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