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孟偉演講 (王璇 攝)
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萬鵬)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共同主辦的北京論壇第十屆年會——北京論壇(2013)分論壇(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的第二場:全球背景下的中國)今天上午9:00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孟偉進行演講,全文如下:
我今天報告是中國社會環境保護回顧及展望。大概講五個內容。中國水環境管理的發展歷程,應該講經過了幾十年是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我們對於自然界的開發利用,是在50年代開始到60年代,是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80年代我們認識到環境問題是很突出的問題,是控制污染的階段,現在我們意識到僅僅簡單的控制還不行,必須把它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把保護環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所以我們的認識是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的演變過程。
我們在不同階段採取了環境管理的制度、措施、政策也是有不同的,像70年代到80年代,那就是以三廢控制,控制污染源,降低污染程度,限期治理等為主要的管理內涵,2010年以前更多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我們控制兩種到四種主要的污染物,像COD,這樣的控制會不會保証我們環境有明顯的改善?有效果,但是只是解決個例的問題,不會總體上改善環境的質量,所以現在越來越形成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我們要解決水環境的問題必須從全流域出發,而我們設定目標一定是保護流域的生態系統健康,具體的管理手段上必須以保護對象的生態服務功能聚焦在這個基礎上,保証它才能保証生態系統健康,保証它的健康必須研究一個合適的標准,而研究合適的標准,必須有科學的基准作為基礎,我們也必須實施在保証環境質量條件下的污染物的總量控制,我們也必須進行風險管理,我們要建立一套污染控制的技術體系,我們要在流域上開展管理工作和制度設計工作。
通過這些年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中國的水環境污染控制或者水環境保護理念發生重大轉變,逐步由末端治理技術強調向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技術的轉變,我們有簡單的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由單一行政手段向綜合手段,綜合手段包括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管理,應該講我們對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認識越來越深刻,要解決環境問題決不是單一的行政手段可以解決的,把過去環境和經濟對立的關系,我們認為必須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起來,這些理念越來越得到各個層面的共同認識。我們在幾年前提出來,要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這是得到中央最高層的認可,我們現在正在推進制度設計的改變,我們從總量控制要結合質量控制,要結合風險控制,這都是我們一些管理的指導思想、頂層設計的原則,從2008年國家開始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解決中國的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工作,在這個項目裡面我們特別提出來,要根據中國特點借鑒國際經驗,構建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體系,這個體系是我們推動新時期的中國水環境管理的重大的技術需求。
第二方面介紹一下我們目前的主要水環境問題,從2012年數據可以看出來,我們一到三類水質國控斷面接近70%,劣五類水質仍然佔10%以上,水質比較好的在七大流域裡面長江和珠江比較好,海河流域總體還是中度污染水平,比較可喜的是我們看到遼河流域、淮河流域都到了輕度污染,我們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還是對於環境污染的形勢,如果簡單按常規污染物衡量還是有所好轉,當然各個流域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湖泊氟氧化的問題仍然是突出的問題,令人印象可的是2007年中國最知名的湖泊太湖發生藍藻實踐,導致無錫市飲用水受到影響,停止供水3—4天。
我們也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對中國的十個重點流域從東北到華南到東部到西部,一共十個流域進行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引用了國際上公認的評價方法,我們採用五個指標,主要是魚、大型體系動物、藻類、水化學、營養狀態,評價下來以后十個流域總體上處於退化的狀態。
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環境已經昭示我們發展方式必須進行調整和糾正,不能簡單以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和一些其他的帶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還要以內涵式的發展方式,擴大內需,來拉動我們的經濟發展,同時必須解決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我們到了六千美元應該可以解決環境問題,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但是如何解決效果不一樣,現在很多學者也在研究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提出來要加速我們工業化、城鎮化、農村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速度,城鎮化我們知道是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我們工業化也是快速發展階段,下一步在經濟發展模式上要調整。
要解決環境問題,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解決水環境的問題因為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確實我們感覺到科學技術對解決水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如何跨過經濟發展的陷井穿越環境污染的高山這樣一個思考。我們中國下一步的制度設計、水環境管理、技術需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明確水環境保護的目標,我們必須採取綜合的手段解決中國水環境的問題,設立適應新形勢新目標的標准制度體系,理順社會發展和環境發保護的關系,用法律手段推進環境保護走向新的形勢。
如果建立流域的水環境管理,技術上我們認為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污染控制技術,一方面水質管理技術。控制方面我們更強調從末端控制更多向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提倡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我們還要開展生態修復。我們水質管理方面,明確了保護對象、保護目標以后,要開展水生態的功能分區,要用新標准管理環境的話納入法律的軌道,必須研究環境基准。我們把總量控制必須拓展到更大范圍實施水質目標管理,我們不能老是被動的應對我們發生的突發性的環境事件,一年環保部要接到國務院要求處理的接近200起的突發環境事件,我們要進行風險管理、風險預警,當然要把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機制和技術內涵構建起來。
第三我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如何做的,我們構建一個水質流域目標管理體系,我們構建這個目標體系的目的就是實現中國具有一套如歐洲的水框架指令,我們要構建一套中國的流域水質目標管理體系,它的目標是水生態系統健康和人體健康,我們的手段重點是質量控制、總量控制和風險控制,我們通過這幾個要素的技術創新,來支撐我們技術體系的構建,包括水生態管理,開展水生態功能分區,開展容量總量控制,內涵包括標准和基准體系的構建,我們環境監測體系支撐正常的日常管理,我們把監測的內涵從一般性監測向水生態保護的監測構建。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這個科技重大專項也是中國政府決定從2008年實施到2020年,這是一個重大的科技工程,我們構建兩個技術體系。整個項目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也就是“十一五”期間以控源減排解決污染控制技術為主導,當然也研發相關的監測與預警控制技術,來研發新的管理機制。“十二五”期間,在“十一五”基礎上繼續實施減幅,我們也開始研發生態修復,“十三五”我們希望能夠為流域綜合整治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我們研究流域水生態管理的功能區、基准標准、承載力的調控、控制單元的容量總量控制,來設計中國的TMML,我們構建從國家級到省級到市級到縣級四級監測預警體系,我們圍繞工業園和非工業園,已經開展五大行業15個子行業的BAT技術的認証,也構建中國的ETV的認証體系,也建立中國ETV實証體系、平台和數據庫系統,我們前六年研究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應該講這是我們的科學目標,我們也在逐步的推進,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加強跟國際社會的合作。我們也是研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點技術突破、開展業務化的運行,在全國進行推廣應用,總的程序在推進。我們已經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也想願意向大家推廣一下,遼河流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展,而且對支撐遼河流域水環境改善起到了積極效果。我們圍繞著一些重點流域,也突破影響流域污染環境質量改善的重點行業的關鍵技術。
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必須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解決,就環保論環保是緣木求魚。我們也認為好的經濟政策就是好的環境政策,好的環境政策就是好的經濟政策,我們必須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設計我們合理的制度,我們不能用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我們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提高環境質量就是發展生產力,應該講大家在這個方面體會很深刻了。我們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我的報告隻能簡要向大家介紹這點,不對的地方請大家諒解,謝謝各位。
相關專題 |
· 北京論壇(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