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十周年:政要名流語錄

2013年11月02日10:5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北京論壇(2013)於11月1日隆重開幕,圖為開幕會場全景。萬鵬 攝

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李曉明)2013年11月1日上午,北京論壇第十屆年會——北京論壇2013在釣魚台國賓館隆重開幕。俗話說“十年磨一劍”,自2004年創立以來,經歷十年磨礪,北京論壇已經發展成為立足北大、放眼全國、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學術品牌,成為學術交流和文明對話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學者參加了這一學術盛會,他們對北京論壇寄寓了很高期待並給予積極評價。

學術交流篇:

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我欣賞北京論壇致力於探討這些全球問題,特別是你們對全球和諧與共同繁榮的追求,使我們能夠從危機當中站出來,重振旗鼓,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努力奮斗,走上一條全世界人們更具持續性的發展道路。

布萊爾(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信仰基金會創始人):當今,國際社會處於十字路口,各國在變與不變路程中進行艱難抉擇,北京論壇在引領學術討論和社會反思,在權衡傳統與現代的轉換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韓啟德(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論壇自創立之初就立足於人文和社會科學,通過開放、坦誠的人文交流和學術探討,解釋社會現象,總結社會進步的經驗和教訓,我相信北京論壇必將繼續發揮作用,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朱善璐(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十年來北京論壇始終堅持其原來的初衷和基本的主題不變,在保持自身的特色鮮明的同時,始終與中國和國際社會的發展同步前行。

王恩哥(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過去十年社會變革、新舊轉換迅速,挑戰嚴峻而緊迫,身處在這樣的大轉型時代,來自全球的優秀學者為謀求全人類的福祉與發展貢獻自己的思考,在交流中追求更加廣泛的認識與包容,展現出了令人尊敬的良知與遠見。

朴仁國(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事務總長):我衷心希望北京論壇能夠成為業界的典范,匯集智慧、創造價值,促進人類的共同繁榮,讓我們可以把歷史價值形態和政治的區別放在腦后,這也是我們社會創新的必由之路。

文明對話篇:

杜維明(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學院院長):經濟全球化決不簡單導致文化全球化,追求和諧必須尊重差異,甚至可以說,差異是和諧的內在要求,沒有差異的狀態是“同”而非“和”。

湯一介(北京大學教授、儒學家):不同文明和價值觀是否必然導致沖突,能不能化解沖突、使之不因文化的不同而導致戰爭,這就需要我們從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找出可以共存的資源,以消解不同文明之間可呢能引起沖突的文化因素。

阿馬蒂亞·森(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解全球文明的本質,其重要性不僅在於使我們正確看待科學與歷史,而且還在於我們避免使用片面、狹隘的方法來應對這個滋生隔離和暴力的世界的挑戰。

布萊爾(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信仰基金會創始人):我們應當從我們自己的經典和傳統中汲取智慧,通過這樣的學習,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信仰和文化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它在不斷地演變,不斷地發展,正是這種智慧和思想的傳承,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社會。

傳承發展篇:

潘文石(北京大學教授):明智的理性選擇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頸的唯一指南。現代人正在迅速覺醒,依靠明智的倫理抉擇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可以為自己繪制出可持續生存的藍圖,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和爭取人類繼續過上較好的生活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

林毅夫(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以“仁”為核心價值的中國文化,有可能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復興。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印度尼西亞等不同文明體系的其它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同樣有可能在保持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核心倫理價值下,和先行的西方工業化國家一樣成為現代化的文明國家。21世紀有可能是各個文明一起發展、共同繁榮、共濟互補,相互輝映的世紀。

郝平(教育部副部長):教育是文明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和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徑,推進文明和諧與共同繁榮教育是基礎,每次論壇學者們都對教育展開廣泛、深入和富有建設性的討論給予我們許多啟示。

周其鳳(北京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北京論壇的視野中,傳統從來不是靜止和僵化的元素,它隨著當代人每一次的回溯與重構煥發出新的魅力,傳統也是相當豐富和多元的,我們擁有東方和西方不同的發展軌跡,也擁有古典和近代的思想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