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金南:環境保護問題應從制度層面思考

2013年11月02日10:1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圖為: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演講 (王璇 攝)

點擊進入>>北京論壇(2013)分論壇現場直播 

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萬鵬)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共同主辦的北京論壇第十屆年會——北京論壇(2013)分論壇(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的第二場:全球背景下的中國)今天上午9:00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先生圍繞“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的戰略思考”一題進行演講,全文如下: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早上好!非常感謝邀請我來參加這個論壇,我今天給大家報告的題目是“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的戰略思考”。

我記得我們2008年12月19號,就在這個會議室,我們召開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與中國環境保護的論壇,今年1月份中國環球專家協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的論壇,在這幾個論壇上我本人對中國環境保護三十年、四十年都做了個人的看法。

今天我的演講四個方面,我個人的第一個觀點,中國過去的40年經濟發展舉世矚目,環境保護的事業,我今天說的是“事業”這兩個字,蒸蒸日上。我們過去40年,大體上以平均10%的GDP增長速度獨樹於世界,財政收入遠遠的高於GDP的增長收入,到目前我們GDP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我們連續的四個五年的國家的社會經濟與發展規劃,特別是GDP的目標都是超預期的增長。過去的40年中國的環境保護應該是從無到有,環境保護機構和隊伍不斷的壯大,特別是體現在中央層面上的國家環境保護機構,30年三大跳,從原來的國家環保局到國家環保總局,到現在的環境保護部。這是一個機構的歷程。到目前為止,全國大體上有12萬環保系統的職工,監測隊伍這塊大體上有6萬人左右,1979年開始是7000多人,增長的速度應該是很快的,環境保護的法規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總體上來看,中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基本的框架已經建立了。中國的環境保護投資從名義的環境保護投資角度看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目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佔GDP的比例大體上能佔1.4%左右。這是我們看到的中國過去40年取得經濟增長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們的環境保護事業也取得了發展。

第二個觀點,我們過去的40年,中國的環境保護究竟走的一條什麼路子?今年1月3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在中國環境保護40年論壇上,有專家提出中國總體上來說環境保護走的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我個人看法應該是基本上走的這麼一條道路。下面我想用一些事實來說明這個情況。這些圖都是我們在座的,我們右邊這一排很多老師,我們當時念書的時候教科書裡看到的,說的都是左邊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過去發生的一些重污染的事件,大家看到這個事件,美國的、英國的、日本的,過去的一些論調在我們現在是一模一樣的,1858年雜志上說的命題就是“要錢還是要命”,我們現在論調無非就是要金山銀山還是要綠水青山。

所以總體上來看,我們過去40年我們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很重要的來源就是靠了中國的廉價資源,這裡面包括我們的廉價的環境資源,這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們究竟靠什麼跟美國競爭?這張圖是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封面文章裡說的一個故事,我們基本上就是靠一些粗放式的東西佔一些優勢,一些軟實力、一些科學技術方面、制度層面上的,我們都可能處於一種歷史的狀態。所以中國的環境形勢,40年來是從污染的排放角度來看,從原來少量的污染物排放增長到目前高位數的排放。我們飲用水安全問題是很突出的問題,除了城市的飲用水安全問題,農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可能更加突出。

在大氣方面,我們從70年代到現在整個污染物排放都是在急劇的上升,我們過去習慣於統計,像二氧化硫、煙塵、粉塵這麼一兩個指標,現在像氮氧化物、PM顆粒物等等這些污染物,都是處於急劇上升的狀態。我們不陌生,恩格斯曾經講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總體上來看,我們過去20年整個環境污染方面的損失,是處於比較高的狀態,這是我們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做的研究結果。從我們建設小康的角度來看,我們去五類指標,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我們生態文明這個指數得分最低。所以從總體上來看,我們生態文明的建設、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一個攔路虎。

第三個觀點,就是環保觀念與時俱進。前面Nay Htun先生講了世界的環境保護走過的歷程。中國的歷程其實跟世界總體上來說還是跟上的,我們也是從70年代就提出了把環境保護定為基本國策,到目前為止我們有環境保護新道路,有生態文明,有環境保護的戰略轉型等等,70年代提出來的戰略思路到現在我覺得一點不過時,73年提出來的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我覺得概括的已經能完全含進去。

從環境保護的目標來看,我們第一個環境保護起步階段,1973年到1985年,第五個五年規劃提出來,要用十年時間解決環境問題。越來越往后這個目標相對來說都是放寬了,但是總體上來看我們每一次五年的目標還是提的比較高的。第二階段是從“十一五”開始,2006年開始,中國確實採取了很大的環境保護的力度,把兩項污染物指標總體上得到了一些控制,這是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都出現拐點,但是拐點的內涵完全不一樣。所以到目前為止,“十一五”的環境保護目標我們基本上超額實現了。

所以我想我們總體上來看,有這麼一些我個人的判斷,我也希望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個環境經濟學普遍的規律?我個人的看法,有這個規律不可怕,我們最可怕的是邊污染邊治理,或者先污染不治理。第二環境代價是不是發展的必然產物。第三是損失代價,負擔者究竟是誰,是窮人還是富人?第四是中國環境保護的經驗和教訓究竟是什麼,我們可能理念很先進,但是我們的戰術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可能目標定的很高,但是我們執行能力這方面還是很弱,我想制度層面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思考,這是我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謝謝大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